微信 加入收藏

新师大教育留学生 多样化课程让留学生成为“洋秀才”

时间:2017年02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乌鲁木齐2月13日电 (记者古丽米娜·艾力哈孜)“我们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这与‘一带一路’提出民心相通的说法是一致的。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梁云谈到留学生教育时对记者说。

有“背景”地学习汉语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09年,成立7年来,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新疆汉语国际推广和留学生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寒假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晒出书法、剪纸、泥塑、国画等百余件作品,还在现场秀出歌舞、民乐演奏和茶艺展示等节目,为他们的2016年度的学习划上完美的句号。

“我也没想到学生的作品会这么好,平时做出来我们没来得及装裱出来,当时看到感觉很震撼。”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梁云对记者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知晓度逐渐提升。

在留学生教育中,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在不断凸显,为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增设文化体验、文化实践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等课程。文化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口语,也在校园生活中亮出各自的武艺。

如今洋孩子们走哪里都能散发些中国味儿,梁云说,这些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

包饺子、包粽子,满足味蕾的同时了解了中华节气文化;画国画、练书法,在笔墨纸砚的黑白世界里欣赏中华文化瑰宝;练武术、谈古筝,满足留学生从小对中国古装影片的一切幻想。

孩子们看的起劲,学得更带劲,文化课程上汉语成为留学生共同的交流语言,也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每当出现一幅好的作品,学院的老师们将作品裱装好展示在教室、楼道及宿舍区,这一举动让留学生对学习中华文化充满了自信。

社团数量在增加,课程种类在丰富。平日里,留学生忙碌于各类社团学习活动,希望能在每年底举办的展览中,交出充满文艺范儿的答卷。

“学生对这些课程感兴趣,也在自觉地与自己国家的文化做对比,领悟着中华文化的内容。”梁云说,由于无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集中到课堂,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选择表象性极强又易于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教学。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目前,学院开设中医文化体验社、手工艺社、书法社、国画社、古筝社、合唱团、主持人社、茶艺社、武术社、街舞社等十一个社团,这些社团为留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展现中华才艺的机会。

走出校园的“社会课堂”

汉语成为留学生走进乌鲁木齐现实生活的钥匙,通过观察、交流,了解这座城市,也了解这个国家。

梁云说,每周的课程中,专门有两节课组织学生走进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这些活生生的情景不仅为留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提供了机会,也让他们用自己的双眼来认识真实的中国。

“市场商品的丰富多样,城市发展的速度,人们的消费水平,民众的精神状态等等,用肉眼看到的都能反映当下的现实。”梁云介绍说,在留学生教育中,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希望从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师大感受到中国人的真诚和爱心,希望学生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美好的回忆。”梁云说,这也是所有新师大教职员工对民心相通四个字的理解。

走进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走廊两侧的照片墙像是一段电影纪录片,定格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各种笑脸和活动图片,看的出留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堪称师大的“小中亚”,这里汇聚着来自中亚及周边近十个国家的留学生。

“这些孩子们可爱之处在于助人为乐这方面,看到同学生病,不缺帮手,直接去帮忙。”梁云说,“洋”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很强,无论是班里的小药箱还是用班费为起晚的孩子免费提供的早餐,都让孩子们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孩子们过来学习,在掌握语言后吃住行都在行了,感觉自己就是新师大的主人了。”梁云说,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们在背后的付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爱,让留学生在有温度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创造实用型课堂

“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很多语言人才,但是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人才是最缺乏的。”梁云介绍,目前新师大想从联合培养方面做出尝试,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出更适合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语言+专业型人才。

虽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在于培养留学生汉语教育,梁云认为语言人才培养可能不完全符合当前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而眼下如何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要做的事情。

今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打算从北上广等城市寻找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院校。

此外,今年师大将寻求更多的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院校开展合作。

“今年我们会跟白俄罗斯签署校级的框架协议,然后谈具体合作,这将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去推进。”梁云说,近几年,师大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教育工作,吸引内地和周边国家的院校前来参观。

“外籍院校的老师们看到扎实的教学课程,规范的管理,说我们的学校值得放心。”谈到这些,梁云表示,尽管这些年国家和自治区对师大留学生培养提供众多支持,但眼下中亚国家经济危机,让一些中亚学生选择奖学金额度更高的内地院校,从而使师大流失不少生源,学生数量从原先的800余名减少到600余名。

相比新疆,内地无论从教学资源还是经济发展上,均高于新疆高校的条件,当“免费”二字跳出来时,许多中亚留学生会放弃身边临近的新疆,选择去内地高校留学。

梁云谈到,即便如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仍在以高质量的师资教育每位留学生,也在研究最佳的教学模式,让在校的留学生成为一带一路人才梯队上的“香饽饽”。(完)



上一篇:新疆动漫小伙儿用动漫连接丝绸之路
下一篇:研究表明八成俄罗斯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作者:古丽米娜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