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传授中华好文化 传播中国好故事

时间:2017年02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比什凯克2月13日(记者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你什么时候能来我们孔子学院好好感受下,孔子学院太值得好好去扎几天看看我们的学生。”谈到汉语教学的走出去,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郭卫东对记者介绍着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由新疆师范大学开办的世界首家本科起点的孔子学院。2013年8月30日,郭卫东成为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首任院长。开始了汉语教育推广工作。

奥什州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州,位于吉国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北接乌兹别克斯坦,东邻中国新疆,南邻塔吉克斯坦。

尽管不是首都,奥什州却有着3000余年的文化历史,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地。对于郭卫东来说,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如同自己培育出来的孩子一样,虽然已经从吉尔吉斯斯坦回国了,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至今为止都是让他念念不忘的学堂。

 

说唱玛纳斯  轰动奥什州

去吉国的第一次登台讲话,郭卫东用吉尔吉斯语讲话让现场的师生记住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老师。

“我是把稿子提前写好,再翻译成吉尔吉斯语言,上载到手机里,每天早上念十遍。”郭卫东说,从到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开始,他就开始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

“每次讲话我都会赢得掌声,有次讲了五分钟的话,现场就有10多次掌声。”郭卫东的吉尔吉斯语言交流,让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给了他发自内心的称呼——“爸爸”。

至今为止,郭卫东说在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里还有来自吉国的孩子称呼他为爸爸,带着这份情感,郭卫东依然为孩子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操着那份来自父亲的心。

这样的情感不是来自简单的师生情感,郭卫东说,当时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不仅为孩子们教着《论语》,还以他们的行动走进学生的心里,孔子学院的首个学期末的演出中,最火爆的节目应属老师们在舞台上演绎《玛纳斯》。当时的院长助理王鹏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唱的时候全场都疯狂了,我觉得那场演出比任何一次我看过的演唱会都要火爆。”王鹏的话语中透着一丝来自回忆里的自豪感,他说,在当时表演的时候,他们唱的并不标准,也不专业,但却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节目,从那天开始,孔子学院在奥什州火了。

用仁爱之心浇灌情感花朵

郭卫东说,和王鹏一样,曾在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支教过的老师,最怕离任的那一刻。

“舍不得孩子们,舍不得在奥什的生活,我离开的时候,奥什机场都是来送我的学生和家长,大家都哭成了泪人。”郭卫东说,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挂牌之日起,他和老师们自发出钱设立的仁爱基金,每年会去当地的孤儿院和养老院,同时还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用善德体现孔子的仁爱教育。

虽然是在国外教学,但是孔子学院的办学制度并不区别于国内,照样实行班主任制度,有早读和老师家访。

“老师去有些学生家里,需要坐二十多个小时的车,我们的老师就是用他们的脚步走进每个学生家庭。”郭卫东说,虽然是在国外教学,但是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家长的全心信任,让他们觉得要做到最好。

老师亲自等上门,让当地得家长对中国式“家访”感到荣幸和感动,在部落式关系为主的吉尔吉斯斯坦,“家访”让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传遍家族间的关系圈。

这样的氛围背后,也蕴含了孔子学院在走出去之前做了不少功课。郭卫东说,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他确定了“仁爱至善、情感交融、文化互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发展理念。

郭卫东说,在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十六字的理念不是口号是一项项措施,它完全贯穿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全过程。

“学吉尔吉斯语言,说唱玛纳斯,走亲访友式的家访……” 和学生以及家族培养出的情感,让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当地学生加入到学习汉语的队伍中。

“在奥什孔子学院就是个中国符号,也是个文化符号,孩子成为学院和家长之间的纽带,也作为百姓与中国之间的纽带。孔子学院诠释出的中华文化走进越来越多的当地家庭。”郭卫东说,在家访中,他经常可以看见学生家里因挂着的中国结和窗花散发出的中国味。

学生也在孔子学院设置的课堂中,像公众展示出他们郎朗诵读的《论语》,让在场的家长为孩子们的变化感到惊叹。

“在首次的公演中,学生诵读论语,我们朗读百句当地谚语,那场演出加深了我们同当地人之间的感情。”郭卫东说,在中亚国家最先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一人是李小龙,孔子学院的武术团经常被当地各类大型演出邀请,成为孔子学院的立体名片。

今年五月,奥什国立大学首批学生将会毕业,这些年,郭卫东说,这些孩子们爱中国语言和文化,在交流交往中,也看到当地学生的优点。

“吉国孩子都会做家务,也经常主动帮助家里人做家务,当地的女生都会做各类糕点。公交车上,几乎都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当地的孩子们很懂事,也知道孝敬父母。”郭卫东说,几乎所有去过吉国支教的老师,都将这段支教时光作为一场最了不起的回忆。

“国家汉办投资建设的孔子学院大楼即将完工了,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了。”郭卫东充满期待地说。

以诚相待  以心换心

“国外知不知道新疆师范大学,是招生宣传的作用,留学生来不来新疆师范大学,是口碑的作用。”郭卫东说,成立近8年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如今已经成为中亚学生留学的首个选择。 据郭卫东介绍,国际文化交流

院做过生源统计,每年来的留学生除了现场招生以外,都是从口口相传的渠道过来。能够达到这样的成绩,也是因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老师们在“用心”两字上付出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人文关爱,科学管理、文化体验、专业实践”的十六字办学理念,人文关爱首当其冲,按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生源分布可堪称为“小中亚”。如何管理好这些邻居家的孩子们,让老师们也在日常的生活中,课程设计中,让留学生能够从他们的视觉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看到真实的中国。

“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体验文化,文化不是学出来的,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快乐的环节。”郭卫东说,学生的教育中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关爱让置身于异乡的孩子们能有父母般的关心,兄长般的呵护,严师般的负责,朋友般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爱。

学院一直为院里的留学生寻找锻炼求生的机会,通过各种努力,一家家外向型企业成为留学生实习锻炼的场所,因为出色的表现,让许多留学生都在实习中找到了今后的“东家”。

“这些企业刚好想找留学生,不知道怎么联系,我们与这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的留学生大部分找到就业机会,成为了单位的香饽饽。”郭卫东还说,从十九届乌恰会开始到第五届亚欧博览会,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直都设有展台,让留学生现场亮相吸引众多跨境企业。

“让留学生自己宣传自己,找到商务实习平台、交往平台以及就业平台。”



上一篇:中吉师生共庆春节 “吉国style”春晚上演
下一篇:逐梦“汉语热” 才艺须双全
(作者:古丽米娜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