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一带一路”实现共享共赢 “转移过剩产能”是误解

时间:2016年08月10日  信息来源:天山网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8月9日电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有三年时间。对这一倡议,多数国家都表示了欢迎,认为其将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了转移其过剩产能,包括国内一些学者也持此观点。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做任何对与错的判断,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帮助大家找到答案。


    “一带一路”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丝绸之路”,作为古代联通中西方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的运往古罗马。那么,我们能够仅仅因为汉代丝绸产量占全球几乎100%的比重,就认为丝绸是汉代的过剩产能,或者说“丝绸之路”是为了转移这些过剩产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丝绸作为汉代的核心技术,受到中亚和欧洲国家上流社会的大力追捧,其贸易完全是由于需求而产生,并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精明的阿拉伯商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赚得大量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习总书记之所以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完全是由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存在历史传统上的贸易往来,重振这一古商道,将有助于区域经济在新时期的大力发展。但这一美好愿景却被解读为“中国的全面对外援助”,为了“转移过剩产能”。


    仔细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且经济发展落后,对这些国家的援助所需资金巨大,非中国一己之力能够实现,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多为小国,对大国具有天然的排斥,中国大量援助反而可能引起其反感和质疑,因此,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的全面对外援助”是不理智的,也不符合双方利益。


    未来,“一带一路”必将是基于市场原则的双赢行为,在项目选择上,必将以项目所在国为主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为辅,在资金投入上,将按照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具有援助性质的项目,可以选择相关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贷款,也可申请相关国家的项目贷款,而对商业投资性质的项目,可以项目所在国和世界其他有意向的投资者共同依照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利益共享。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过剩产能”,“过剩产能”一定是有害的吗?按照定义,“过剩产能”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因此,过剩产能下的产品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会大幅增加消费者剩余。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正是由于外资流入,同时配合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过剩产能”,加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启动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按钮。因此,从中国实践可以看出,“过剩产能”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某些国家相对落后的产业,可能正是某些国家所急需的。


    实际上,“过剩产能”是无法转移的,能够转移的只是相应的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有助于转移目标国的经济发展,那就说明这种转移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对中国来说,除了所谓存在“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这些才是中国的真正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所急需的。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应该是以中国的发展经验助力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而如果一定要提“过剩产能”转移,那美国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是最成功的“过剩产能”转移。二战后,美国大量裁军,造成军品生产企业的庞大产能没有市场消化,与此同时,欧洲重建急需各类重工机械产品,但融资渠道受到限制,重建受到阻挠。


    在此背景下,“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1948-1951年,该计划为西欧提供了超过132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上千亿美元)的援助,这些资金加上美国的产品,使得西欧大部分国家在“马歇尔计划”期间就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美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被成功解救,产业向更高阶的服务业转型。试想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不会短期内实现复苏,甚至可能再次陷入战争中,而美国则需要经历痛苦的转型,世界也无法出现60多年的和平发展。


    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如“马歇尔计划”,重振亚洲、甚至世界经济,那又有何不好呢?


    (高蓓: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室特邀研究员)



上一篇:中亚节水农业应用论坛在石河子举办
下一篇: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我军获多项第一
(作者:高蓓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