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走近东干人(连载-5)东干先辈139年前首批从南疆入俄

时间:2016年11月2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国内有关报道或研究东干的不少文章,包括权威人士,一说中亚东干人,多会说他们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回民起义失败后移居俄国境内的回族后裔”。甚至有学者撰文说:“迁入俄国的东干人当时都是白彦虎的部下”。实际上,这最多也只说对了一半。由中国移居至中亚的回民,论类别可分为抗清败逃、由伊犁迁徙两大部分,前部分为3路,后部分可分为四个阶段。

  丝路新观察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记者 李德华)东干人的先辈最早的一部分是从新疆南疆进入俄国的,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们是“西北反清暴动”的残部。在清朝官方称为“同治回乱”,在民国时期官方也多称之,后期也称“同治回民暴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般称“陕甘回民起义”或“西北回民大起义”,《百度百科》中有“陕甘回民叛乱”的解释。

  有关此“暴动与镇压”,不仅涉及历史评价问题,而且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对此,学术界争议很大,网上更甚。官方为民族团结大局,使目前的争议仍控制在一定范围。若要正确评价此历史,惟有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才能理性释然。无论怎样看待历史,但历史的本身是无情的。

对此,有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让中国人悲痛,尤其是让西北各族人民无比伤心的历史。据《中国人口史》记载,此次暴动与反暴动,陕甘人口损失约1900万,其中汉族人口约1500万,回族人口约400万。(有关评述和思考,后续文章可介绍。)

1873年4月,陕甘反清回族军民大多已降,除“马化龙等不予赧免”外,不少高官得到厚禄,惟白彦虎统领的一支回民残军难属2000多人宁死不降,从西宁败逃甘肃河西走廊,在清军的追击下,一路奔逃到新疆。其在经玉门、安西时,约有5000兵民或自愿,或被引导,或被强求加入其中。

当时的新疆,各种势力错综复杂。1864年,受陕甘回民反清暴动影响,新疆也爆发了反清暴动,但一些民族上层分子以“排满、反汉、卫教”为号召,“无辜民众死伤无数”,在新疆建立了五个割据政权:南疆分别以库车、喀什、和田为中心,北疆以伊犁、乌鲁木齐为中心。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部入疆,先后兼并南疆各个政治势力,成立“哲德沙尔王国”;1870年,又一度占领东疆及北疆部分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回族宗教领袖妥明为首的“清真国”。1871年沙俄乘机占领伊犁。1873年12月,白彦虎率7000余人(有说2.8万人,还有说3万多人)由河西逃向新疆。白彦虎入疆后,攻入哈密王城,“获财万巨”;由哈密北越东天山,“围巴里坤不下”,向东一路杀至玛纳斯;与妥明势力汇合,居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北疆、东疆部分地区。其在新疆4年。

1876年清军开始收复新疆,清军的战略是由北而南,因此,首先面对的是阿古柏和白彦虎的势力。对此,清军的策略首先是劝降,白彦虎仍是“宁死不降”,而且下令“不可言降”,并顺手杀死了涉嫌“言降”的、已失去丈夫的亲嫂子。次年,白彦虎率部在北疆最后一仗、与清军抵抗于玛纳斯失败后逃至吐鲁番,在此成为入侵新疆10多年的阿古柏的女婿,并同道抗清。此时,清军改变了策略:“除通缉之要犯一律诛杀外,其余降者不究”。

属于清朝“要犯”的白彦虎等人,“求死可以命保兵民”,但他不改初衷,抗清到底。1877年冬,白部在清军的追击下经库车、拜城到阿克苏。在此,白彦虎残部分兵一路向乌什中俄山口北逃,其所率残部继续西逃,而清军只派小股人马向北追击,主力部队紧追其后。白部到喀什后,又向西逃往今乌恰县境,其残部又分两路分别向北、向西皆入俄境(今吉尔吉斯斯坦)对此,本文按时间先后分3路简叙。

第1路

  1877年11月初,在清朝“要犯”马元的率领下,这批人经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北的别迭里克山口入俄。此山口东南距乌什县城66公里,海拔近4270米。(迭别里口岸在清末民初曾一度开放,近些年中吉双方有意向重开。)山口两侧山峰耸立,南坡陡,北坡缓,地势险峻,虽然当时四季均可通行,但入冬时间早,冬季雪大,尤其是在俄境的北坡积雪深厚。

  过境1个多月后,即1878年1月,此部人员才艰难地进入伊塞克湖盆地东部的普尔热瓦尔斯克(今卡拉科尔,吉语:黑湖)。这批人途中因寒冷、饥饿,“死亡过半”,据俄国官方统计:最后到达的幸存者有1166名。

  这部分人的后裔,目前主要定居于伊塞克湖州府卡拉科尔市及郊外的“二道沟”,当地人直译为“伊尔迪克”;其次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府塔拉兹市郊的东干乡庄——江尔帕克-提别,还有距比什凯克不远的坎特区。

  有趣的是,据清史载:1877年冬,清军竟然“生擒白彦虎之副帅马元,并斩其副将白彦龙”。刘锦棠将“马元磔诛枭示”于喀什噶尔城门,以此邀了功。1991年笔者曾撰文《马元“磔诛枭示”考》,说明此马元非彼马元。马元经名尤素福-哈兹列特,是“陕甘回民暴动”的骨干,随白彦虎一路转战新疆。马元的拱北(“坟头”)也在“二道沟”。当笔者参观“二道沟博物馆”时,馆主对当地东干族哲合林耶派教主马元仍有敬意。马元后人的地位,在当地略显尊贵。因其是甘肃狄道(临洮)人,新疆和中亚回民哲合林耶派中多称其“狄道阿爷”。

  马元在新疆哲合林耶派中也很有地位。其与长子都在乌鲁木齐“掌过教”,其长子的拱北就在乌鲁木齐二宫。其孙子马鸿炳曾是乌鲁木齐哲赫林耶板桥派的“教头”,1990年12月,笔者曾去拜访过他老人家。当时他住在二道桥坑坑寺,已80岁。


吐尔尕特口岸位于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乌恰县境,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伦州接壤,距新疆阿图什市 62 公里,距喀什 57 公里。根据吐尔尕特口岸“十三五”规划,该口岸过货量2020 年力争达到100 万吨,贸易额达到50 亿美元。

第2路

  这是人数最多的一路,由白彦虎率领,于1877年12月末经海拨3800多米的山口出境。这是今天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当时为喀什境)的吐尔尕特山口,由此进入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仑州境内,后转至楚河之畔的托克马克。最后到达的幸存者有3314人。

  对这部分人过境的记载较多,以白彦虎等人的回忆,和对俄国的相关报道为主,俄国学者和苏联学者都有较为详细的报道。

  据白彦虎回忆,当年随他的有上万人。但这“上万人”是他从陕西带来的?还是随他向南疆溃败的?还是随他向边境逃跑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从中可以看到东干先辈悲越天山的一幕幕悲壮而惊人的画面。在中俄山口附近,前有雪岭,后有追兵,随行者又有老弱病残,“1877年冬季又特别寒冷,有齐腰深的雪,且每天有暴风雪。有些深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许多人掉下去再也不能上来”。

  过境后,从纳伦要塞到托克马克的200多公里的路途中,“每迈出一步,付出的不是一个受难者,一个牺牲,而是一个群体。一路行走,一路掩埋,终于1878年1月上旬到达托克马克”。由于饥寒交迫,高山缺氧,“至少有3/4的东干人和喀什人长眠于此。”能在隆冬之际,大规模翻越纳仑山的冰山雪岭,当地有吉尔吉斯人称他们为“纳仑勇士”。而其首领白彦虎,在今天不少的东干人心目中,仍有“英雄”之位。这一路人数最多,所受苦难最大,也是这3路中影响最深的一路。他们的后裔就是今天中亚的“陕西人”,占今天东干人的半数以上,大多居于楚河两岸各“陕西村”,少数由此迁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郊,和阿拉木图市郊。

伊尔克什口岸位于新疆乌恰县境最,是中国西部的口岸。该口岸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相对,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00 万吨,出入境人数为50 万人次。

第3路

  以“马大人”为首的新疆吐鲁番回族人(多数出生于吐鲁番的人),从喀什跋涉近260公里,于1878年初经乌恰的伊尔克什坦山口进入俄境。

  山口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村庄新疆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2000年的12月31日,笔者在此参加了当地政府举行的“送走中国最后一缕阳光”的活动。这里与北京时差2个半小时,与中国最东端的乌苏里村时差4小时。

  此山口海拔近2900米,虽有高山峡谷,但路途平坦。他们过境后在山谷中进行了休整,于次年春到达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府奥什附近,此行又有240多公里。最后幸存者有1779人。有关此行人的记载较少。这部分人的后裔主要定居于吉国奥什市的卡拉苏区、哈国江布尔市郊的江尔帕克-提别,还有一部分去了安集延,多被乌兹别克族同化。

  据俄官方统计:此3路总数为6029人。

  2017年冬,是这3批人过境140周年。据吉尔吉斯斯坦东干协会人士介绍,他们要在是年夏季伊塞克湖州举行纪念活动。笔者问:为何不在年末的周年季举办?他们回答道:“冬季季节不好,秋季农忙。”(未完待续)



上一篇:走近东干人(连载-4)东干人是中亚生育率最高的族群
下一篇:走近东干人(连载-7)伊犁回族人移居中亚后期的3个阶段
(作者:李德华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