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在新疆师范大学华侨班归巢镀金的孩子们

时间:2016年11月2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乌鲁木齐11月26日电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中国找一份工作,因为这里有实现我梦想的各种条件,而且我觉得留在中国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正在从各方面积极争取。”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14 级华侨班留学生朱丽娅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

立志做翻译的朱丽娅

在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朱丽娅正跟同学喀乌萨尔和帕孜拉讨论上午《商务汉语》课程中没有琢磨透的难点。

“中文的内容博大精深,特别是汉字和语法,同样的汉字在不同的语法中代表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又代表不一样的意思,实在是太难了。”朱丽娅仍然纠结于上午的课程中。

已经大学三年级的朱丽娅前两年觉得学中文最难的是写汉字。但随着她对中文了解的逐渐深入,虽然现在她已经可以与人无障碍地用汉语交流,但越发觉得中文难了,学习到一些专业性的内容时越发感觉有些吃力。

“以前学的都是口语现在是书面语,一样的意思但说法不同。”朱丽娅还没有从上午的课程内容中走出来,谈到在乌鲁木齐学习汉语的三年时间,朱丽娅说,与在吉尔吉斯斯坦学习汉语的同学们相比,她的汉语水平已经非常好。

“我回家的时候,中国叔叔们都夸奖我的汉语不错,现在我已经可以用汉语直接和他们交流。”朱丽娅说的中国叔叔们,指的是她父亲在中国的商业伙伴。

朱丽娅说,从小到大,她父亲的中国朋友经常到家里做客,她 16 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父亲到过中国。

“在中国,我对西安的印象特别深,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好,这座城市的建筑非常漂亮,这里的人民都非常热情。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有了到中国留学的想法。”

虽然朱丽娅的父亲在中国经商多年,汉语口语水平很高,但在她心中,她更崇拜做翻译的叔叔,因为神奇的翻译工作竟然能让两个语言不通的人在思想上达到一致,非常神奇。

“多难的资料他都会翻译,很多中国人都说他的汉语很棒,他每天会翻译很多资料,只要有台电脑,在哪里都可以工作。所以,我也要做一名像他那样的翻译。”朱丽娅说。在课余时间她已经开始接触一些俄语资料的翻译工作,随时为她的梦想准备着,也在等待一个可以留在中国就业的机会。

留学三年 入乡随俗

“我们喜欢乌鲁木齐,习惯了这里,在很多方面慢慢也‘入乡随俗’了。”谈到在新疆师范大学的生活,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帕孜拉用“入乡随俗”这句成语概括出了她们的生活。

帕孜拉说她非常喜欢乌鲁木齐的火锅、喜欢品尝新疆风味的各种小吃、喜欢和同学们一起逛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喜欢中国随时可以“练习”汉语的机会,还喜欢各种新鲜刺激的新疆事儿。

“我带着火锅调料回哈萨克斯坦给家人做火锅,他们都吃不惯,但我却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吃得很爽。”帕孜拉打趣地说。

三年的大学生活让帕孜拉活脱脱成了一个新疆姑娘,长大了、懂事了。如今她也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会心疼父母不易。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帕孜拉现在不仅学会了存钱,还学会了理财,学会了理性购物,如今在父母眼中,她变得非常懂事。

“这两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不太好,爸妈也说要学会节约,我现在买东西都会考虑有没有必要买,这个就是在中国学会的。我们去小西门购物,看见别人买衣服,能把300 元的衣服砍到 100 多元,我们也就学会了砍价,特别有意思。”帕孜拉说。

帕孜拉说,从小到大喜欢学英语,但是高中毕业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汉语,从那个时候开始,帕孜拉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在学习了三年汉语后,她掌握一定汉语基础知识后,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而且每次上升一步就给自己加一个计划。

“中国有句名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汉语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帕孜拉打算大学毕业后,继续在中国深造读研,学习国际关系专业。

“毕业之前想去上海,因为哥哥说,如果去过上海,就不用再去纽约了。还想去中国其他发达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中国的城市魅力。”

回国后要做一名汉语老师

“语法就是难,不着急,慢慢来。”和自己的两位同学相比,来自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喀乌萨尔显得很自信。

“我到中国来学汉语是听从了***建议。到了中国之后,我觉得***建议是对的,在这里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知识。妈妈说,等我毕业的时候要专门到学校来接我。”

受母亲之命来学习汉语的喀乌萨尔,看起来很享受眼下的学习状态。“我喜欢学书法,学院经常组织我们参加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元宵节,因为元宵很好吃。”喀乌萨尔说。

在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企业很多,会汉语能在当地拥有一份好工作。喀乌萨尔的哥哥和姐姐的汉语都非常好,这几年她每次回国,弟弟妹妹们都缠着她讲中国的故事,也表示要到中国学习汉语。

喀乌萨尔的爸爸妈妈是来自中国的华侨,至今为止,她父母仍然会以汉语称呼家里的桌椅板凳,对于喀乌萨尔来说,汉语学习起来有种熟悉感。

从小到大听着父母讲述中国故事,喀乌萨尔在她***建议下,选择来中国上学。“我和妈妈每天都在微信上视频聊天,她天天问我的学习。”喀乌萨尔说,在中国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但是老师们不仅在课程上帮助她们,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她们。

“中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教我们如何和中国人打交道,生病的时候老师对我的照顾像家人一样。”说起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这些年,喀乌萨尔认为,自己从未感到孤独。“我想好好地学习汉语,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回国后做汉语老师。” 喀乌萨尔说。

2016 年,三个来自中亚的姑娘课外生活也很丰富,朱丽娅忙着学习中医保健课程,帕孜拉忙着排练中国传统舞蹈,喀乌萨尔还在和她的笔墨纸砚打交道,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汉语的广袤天地中驰骋着。



上一篇:“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大学“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
下一篇:俄罗斯动画片《冰雪女王》准备再次征服中国
(作者:古丽米娜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