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走在中国筑的路上 去“第二麦加”“小朝圣”

时间:2016年01月0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走在中国筑的路上 去“第二麦加”“小朝圣”

图为哈萨克斯坦历史名城突厥斯坦,保存着12世纪伊斯兰宗教遗迹——亚萨维陵墓。

    丝路新观察网1月6日电(文龙杰) 突厥斯坦是哈萨克斯坦历史名城,那里保存着12世纪伊斯兰宗教遗迹——亚萨维陵墓。中亚地区的民众将此奉为“第二麦加”,人皆发愿来此朝觐,形成了有名的“小朝圣”。如今,随着中亚地区的逐渐开放,这里逐渐为世界所知。除了朝圣者外,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帖木儿时期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

    令今年的朝圣者和游客感到幸运的是,前往突厥斯坦的道路经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翻修改造后,变成了畅通的坦途。要知道,这条从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希姆肯特前去突厥斯坦的要道,建于苏联时期,早已年久废弛。原先,走完这段160公里的路要颠簸3个多小时,如今只需1个半小时。不只是提高了车速,路面宽度也从8米扩展到27.5米。

    一进入突厥斯坦市,就感觉到了浓郁的“西域”风情。建筑的圆顶,路上的骆驼雕塑,妇女的头巾……接连进入视野。突厥斯坦在16世纪前名叫亚瑟城,地处古代商队运输路线的咽喉,是大丝绸之路的分支。

    这个昔日政治、经济及宗教中心,现已退化为一座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但这个地处今日哈萨克斯坦南方的小城,因拥有亚萨维陵墓而在中亚伊斯兰世界名头颇大,号称“第二麦加”。“你知道麦加的圣石吗?这就相当于圣石,我们虔诚地到这里来朝觐。”来自吉尔吉斯的老者艾加马尔鲁在亚萨维陵前告诉本报记者。

    这座曾经被作为苏联1989年邮票图案的恢宏巨建,建造于帖木尔时期(1389—1405年),实际上是一座未完工的作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亚萨维陵墓的评价是,“就是从这座未完工的建筑中,波斯高明的建筑者们试验了各种建筑方法,后来使用到了帖木儿王国都城撒马尔罕的建造中。今天,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成为了帖木儿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

    

    “无论信仰什么,总是追求善”

    亚萨维陵墓获“圣地”之誉绝不仅因其宏伟。还缘于,“这里埋葬着一位不俗的人物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关于他有很多传说。”亚萨维陵墓的解说员说。亚萨维是伊斯兰教历史中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属于苏菲派,主张禁欲苦修,反对奢侈享乐。他还简化伊斯兰教的传统宗教形式,用哈萨克游牧民听得懂的突厥语传教。

    由于先知穆罕默德63岁离世,亚萨维认为不能超过先知,所以也选择在63岁时离世。朝圣者们视亚萨维被为圣人。一位朝圣者告诉记者,“这是第三次来此朝觐了,内心感到很幸福。”在中亚很多地方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前往亚萨维陵朝拜三次就相当于到过麦加。

    “这种将足够数量的对本地圣地的朝拜,等同于一次远赴阿拉伯世界朝觐的现象被称为‘小朝圣’。”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记者说,“这是苏联时期的穆斯林发展出来的一种理念,因为在苏联时期,只有极少数的穆斯林能被获准前往圣地,而且多为官方伊斯兰机构的高官,每年少于100人。”

    杨成指出,“这种现象在整个中亚地区都很盛行”,除了突厥斯坦的亚萨维陵墓之外,“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奥什附近的圣地最受尊崇。”而且,“小朝圣”在苏联解体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朝圣’已经成为伊斯兰信徒展示其对真主安拉的虔诚信仰的主要的和常见的手段之一,一些伊斯兰信徒每年要到中亚地区的圣地朝觐数次。”杨成说。调查数据显示,39%的受访者或本人,或其家庭成员经常进行“小朝圣”活动,这其中的30%一年一次,超过40%一年两到三次,近10%一年四到六次,大约15%的受访者在七次及七次以上。

    在亚萨维陵墓工作的哈萨克族大婶赫巴哈娜对记者说,“我在此工作有年头了,能感觉到来这里的人不断增多。”当记者询问是否要购票进入时,她说,“这里是免费的,无论你是来旅游还是要朝觐,如果是买纪念品和书籍,那另当别论。”

    “每个人都有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你来自中国,可能信仰的是佛教。但无论信仰什么,总是追求善。”那位来自吉尔吉斯的老者用特别慢的语速告诉记者,似乎在强调什么。

    大片玫瑰园将亚萨维陵墓围在其间。花开得并不艳,既无奇株异种,也缺葳蕤繁茂,但天高野阔之下的那种静穆令人感到格外舒服,与其“第二麦加”的圣地身份熨帖得很。



上一篇:中亚经济“三大变数”
下一篇:乌鲁木齐:亚洲腹地的“园林城市”
(作者:文龙杰 / 编辑: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