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网比什凯克11月12日电 (记者 陈墨)“虽然我没去过中国,但是我很想去,”这并不是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国际关系部主任拉哈德·别塞巴耶夫的客套话,因为他紧跟着说,“说句玩笑话,我只通过电视节目和互联网去过中国。不过现实情况也确实是,由于我的工作原因,和中国、以及跟中国有关的资讯我还是会定期关注的。”
这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授性情率真耿直,“我是通过电子格式阅读的《丝路新观察》报,有很多有意思的报道。”《丝路新观察》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拉哈德·别塞巴耶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道出了他对跨文化交流的观察和心得,同时对于中吉两国未来的人文,他认为“教育方向是最有前途的。”
鼓励学生去中国留学 重在分享和实践
尽管自己没去过中国,但拉哈德·别塞巴耶夫却帮助和鼓励他的学生去中国留学,很多从中国留学归来的学生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而更容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学生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和他保持着联系。
“我觉得这对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两国民众之间的互相了解很有好处,学生交流是相互认识的一个方式,这些留学项目也能让更多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交流带来的红利是两国共享的。”拉哈德·别塞巴耶夫解释道。
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学汉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年也有不少优秀学生通过获得奖学金到中国留学,作为不少学生的推荐人,拉哈德·别塞巴耶夫希望这些孩子通过留学既能够拿到学历文凭,也应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经历跟更多人分享,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学有留学生项目,老师就推荐给我们,我就是通过他的引荐有机会去中国留学的。”拉哈德·别塞巴耶夫曾经的学生说,留学经历不仅丰富的自己的阅历,也帮助她在回到吉尔吉斯斯坦后顺利地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对于中吉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教育工作者拉哈德·别塞巴耶夫自然地更加偏向教育方向,并直言,“教育方向是未来中吉文化、人文领域合作中最有前途的。”之所以得此结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感悟。
“我曾经有幸访问过埃及,早年我曾在文化、人文合作系统工作,为了吉尔吉斯民众更好地了解埃及文化,埃及邀请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文化机构的人士参观埃及,也许中国政府也可以采取这方面的经验。”在拉哈德·别塞巴耶夫看来,最有感染力的“教育”非亲自投入其中感受不可。
经贸往来塑造吉民众眼中的中国印象
“我个人觉得,吉尔吉斯斯坦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太深入,”拉哈德·别塞巴耶夫直言不讳地点出了在吉国民众眼中几个关于中国的颇具代表性且标签化的关键词:人口众多、有工业潜力的大国、武术。“我认为那些和中国有直接关系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比如商人、中国学生、汉学家、像教师或政府部门的中国问题专家等。当然,这些还要建立在另一些前提条件下,比如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兴趣程度和他们自身的学识水平。”
吉尔吉斯斯坦建国至今已 25 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吉国刚刚宣布独立后不久,中国就与吉尔吉斯斯坦建交,算起来至今也几乎和这个国家的年纪相仿了。这些年来,中吉两国的交流始于这个国家独立之初繁盛一时的边境贸易,虽然也少不得因与中国同根同源的血亲之情而有的探亲往来,但真正出于相互了解的人文交往却明显弱于经贸往来,这也不怪乎吉国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仍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商人”形象上了。
尽管拉哈德·别塞巴耶夫一再强调,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取决于“对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受教育程度”,不过,他也直言,“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对很多吉尔吉斯民众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拉哈德·别塞巴耶夫甚至开始分析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我国普通民众对中国了解不够深,甚至也许可以说好奇心不够强,并不是因为中国文化没有意思,而是因为在吉尔吉斯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国的资讯还不够多。”在拉哈德·别塞巴耶夫看来,对某个文化体的熟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足够的文化接触。
不过,他也表示,“全球化进程确实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民众,我们吉尔吉斯斯坦也不例外,何况眼前来说,吉尔吉斯斯坦还有各种社会问题要解决。但我很确信的一点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来源于自我认可以及这种文化的形象。”
上一篇:《丝路新观察》吉国奥什办周年庆典 当地官员:迫切需要中国的信息
下一篇:吉尔吉斯共和国文化日活动在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