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网比什凯克11月7日电 (记者 陈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走过了 25 年的独立之路,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认为,如今中吉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吉尔吉斯斯坦比从前更希望直接地了解关于中国的一切。
曾经的隔阂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前苏联时期,我们中亚国家彼此间很熟悉,但是关于中国的信息来源都是莫斯科,他们说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认为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不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的信息,”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坦陈,也正因此,相较如今,当时的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对中国的认识“甚至有些偏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宣布独立。随后,中吉两国建交,与中国西部有着长达 1100 公里边境线的吉尔吉斯斯坦才终于开始和中国有了直接交往和联系。
两国建交后,民众最早开始接触的群体相对特定。一方面,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族同根同源,民众交往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再加上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着数万东干人,他们实际上是早期因历史原因迁徙定居在吉国的回族,有了这层亲缘关系,交往自然而然。
另一方面,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之初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之际,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边贸开始火热起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在首都比什凯克,中国客商集聚的市场就有好几家,如中海市场、大唐市场、玛迪纳市场等。
不过,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觉得,这些交往仍然不够。“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和获得关于中国的信息很多是通过和中国商人之间打交道,而关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等等仍然不够了解。”
在吉尔吉斯斯坦有个说法,如果你问当地人,世界三大城市是哪里?他们会告诉你:纽约、巴黎和乌鲁木齐。乍听起来简直是笑谈,但除了吉尔吉斯斯坦,在其它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都有这样的说法。也许这就不难理解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所言的“对中国仍然不够了解”的意味了。
《丝路新观察》报搭起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平台
“关于中国文化有说不完的话题,就我个人而言,我最感兴趣得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我对中国经济的兴趣也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去过中国上海、西安等地,从对中国感兴趣到亲自到中国去,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感触颇深。
2001 年第一次去中国,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仍记得,在一个雨天的傍晚时分,他从上海从机场到宾馆的一路上,就看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上海”。
“之前我听说很多关于中国的见闻,但是我亲自去了以后觉得有一种无比神奇的感觉。我也去过很多别的国家,上海是超级大都市,我亲自感受后觉得,上海的建筑和上海的美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另外,在古城西安,我还看到了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是不一样,非常神奇。”吉尔吉斯斯坦有一句话,和中国的“百闻不如一见”类似,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觉得,这句话特别能表达他当时的感受。“我觉得正是因为两国民众需要增进相互了解,《丝路新观察》
《丝路新观察》报是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唯一一份用中、俄、吉三种文字的报纸,其不同版面主题鲜明,适合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丝路新观察》多媒体则服务华人华裔、华商、孔子学院和留学生、中资企业等人群。目前已经形成了周报、月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
时至今日,《丝路新观察》报在当地发行量已经达到 1.7 万份,覆盖吉尔吉斯斯坦全国 7 州(省)2 市,已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丝路新观察》新媒体矩阵是很好平台,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得到所有想得到的信息,就好比买牛奶一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去商店、超市还是菜市场买,信息也一样,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看报纸、上网或者用移动终端。”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表示,这也正是未来媒体应该发展的方向。 ” 库尔曼别克·马姆别托夫说。
上一篇:李克强访问吉尔吉斯斯坦,谱写中吉关系新篇章
下一篇: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举办中华传统武术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