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从中央民族学院提前毕业后,国家派我深入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南北的广大柯尔克孜族牧区,从1953年冬天到1954年冬天一直在毡房里和牧场上向勤劳勇敢、憨厚朴实、热情好客的柯尔克孜牧民学习柯尔克孜语言文学,并征求柯尔克孜族人民对文字问题的意见,并参加为中国柯尔克孜族人民创制文字的工作。一年的共同生活使我对柯尔克孜族人民有了较深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感染和教育了我,史诗《玛纳斯》像吸铁石一样地吸引着我,使我这个北京来的22-23岁的青年小伙子立下了一个志愿,决心学习一辈子柯尔克孜语言文学,为柯尔克孜族人民服务一辈子。我这篇文章一是汇报我学习《玛纳斯》的经过及体会。二是感谢教会我柯尔克孜语,并一直支持我从事柯尔克孜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三是追思《玛纳斯》演唱大师朱素普·玛玛依。
我这篇文章公分三部分:
一、学习史诗《玛纳斯》(МАНАС)的经过及体会
二、正确解释《玛纳斯》中的民族名“克塔依”(КЫТАЙ)与地名“别依津”(БЭЙЖИН)
三、追思《玛纳斯》演唱大师朱素普·玛玛依(ЖУСУП МАМАЙ)
一、学习史诗《玛纳斯》的经过及体会
从1953年起,为了学习和研究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曾先后七次派我到新疆,我几乎走遍了天山南北和帕米尔高原上的座座牧村。在那里,曾多次听过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的演唱,在众多曲目中,英雄史诗《玛纳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就对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一介绍。
( 一 )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民间英雄史诗。千百年来,它广泛地流传在柯尔克孜族人民中间。它是以第一代英雄玛纳斯的名字命名的,从广义上说,《玛纳斯》是这部英雄史诗的总名,从狭义上说,《玛纳斯》又是指该史诗的第一部,其他各部皆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第二部为《赛麦台依》(СЕМЕТЕЙ),第三部为《赛依台克》(СЕЙТЕК)。史诗的每一部都是单独的一部长诗,但这几部长诗的内容紧密连接,前后照应,组成了这部规模非常宏伟的英雄史诗。
《玛纳斯》不仅流传在我国新疆柯族地区,也流传在苏联和阿富汗的柯族地区。从苏联已出版的材料来看,他们的《玛纳斯》共包括一、二、三部。流传在我国新疆柯族地区的《玛纳斯》,除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外,在规模上也比较大,在阿合奇县就有几位民间歌手可以演唱第四部,朱素普·玛玛依演唱的最长,他能演唱《玛纳斯》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部,共约二十多万行。
《玛纳斯》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玛纳斯》家族好几代英雄们的生活和业绩,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柯族人民反抗卡勒玛克(КАЛМАК)、克塔依人奴役的斗争,表现了古代柯族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史诗一开始,朱素普·玛玛依是这样唱的:
………
奔流的河水,
有多少已经枯干;
绿色的河滩,
有多少已经变成戈壁滩;
多少人迹罕到的荒野,
又变成了湖泊水滩;
平坦的大地冲成了深涧,
高耸的山崖变低塌陷。
从那时候起啊!
大地经历了多少变迁,
戈壁上留下了石头,
石滩又变成了林海;
绿的原野变成河滩,
山涧的岩石已经移迁。
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
可是祖先留下的史诗,
仍在一代代地流传。
这是典型的史诗气魄!从一开始,它就紧紧扣住了听众们的心弦。 紧接着就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柯族族名来源的传说,相传过去有一个名叫阿尔汗(АРХАН)的汗王,为了霸占一个纯洁美丽的民间少女阿娜勒(АНАР),便诬陷她与亲生哥哥满素尔(МАНСУР)发生淫乱关系,而要处死他的哥哥。汗王的暴虐没有使兄妹二人屈服,哥哥虽被乱箭射死,妹妹死也不肯从命,最后也用匕首自尽了。在暴君阿尔汗的盛怒下,兄妹二人的尸体又被烧成了灰。骨灰被倾倒在皇宫的溪水之中,结成银色闪光的泡沫流入花园,公主和大臣们的四十个女儿饮了溪水。全部怀孕。汗王发觉后大怒,将他们驱逐于荒野深山之中,他们生下了二十个男孩和二十个女孩,互相婚娶,世代相传,繁衍成了柯尔克孜族。按柯语“柯尔克”为四十,“克孜”为姑娘,连读读作“柯尔克孜”,意即四十个姑娘。《元史》里也说,“吉利吉思”是由四十个汉地姑娘和乌斯(ГУЗ//ГУС)人结婚后繁衍而成的,所以名为“吉利吉思”(即柯尔克孜),由此可以证明这个传说的古老了。
关于这个传说,我在1953、1954年到新疆特克斯(ТЕКЕС)县、阿合奇(АК-ЧИЙ)县学习调查柯语时,也听到过。不过,那些民间故事家是作为传说故事给我说的,没有人说这是《玛纳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民间歌手中,只有朱素普·玛玛依把它作为《玛纳斯》第一部的开始来演唱,我们是1961年记录朱素普·玛玛依的材料时搜集到的。有些柯族同志认为,《玛纳斯》中不包括这个族名来源的传说。
1978年冬,国家派我把朱素普·玛玛依接来北京。在我们重新补记他的材料时,关于柯族族名来源的传说,他又补唱了两种变体。其中一种变体说:相传过去有一个名叫阿拉什(АЛАШ)的暴君,他曾下令说:凡是麻脸的婴儿都要杀掉。但后来汗的老婆生的一个小男孩,偏偏生了天花,变成了麻脸。大臣们为阿拉什汗王献策,建议给麻脸太子随带若干男孩和女孩,一起送进深山里去。暴君舍不得杀死自己的儿子,便同意了这个建议,后来麻脸太子长大了,和小伙子们一起跟姑娘们成了婚,并游牧在深山里。他们的后代就成了柯尔克孜族。按柯语“柯尔”(КЫР)意为高地、山地,“克孜”(КЕЗ)意为涉过、游历,连读便读成“柯尔克孜”(КЫРГЫЗ),意为“游历山地”,或“在山地里游牧”。另一种传说,是说“柯尔克孜”一名来自“柯尔克”(四十)(КЫРК)、“居孜”(ЖҮЗ)(百、百户)的连读,“柯尔克”与“居孜”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这与柯族历史上部落划分的说法是吻合的。
《玛纳斯》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是,奴役着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卡勒玛克汗王从占卜者那里获悉,柯族人民中间,将要降生一个英雄玛纳斯,他将领导柯族人民推翻卡勒玛克人的统治。残暴的卡勒玛克汗王便派人对所有怀孕的柯族妇女剖腹查看,以便杀死即将诞生的玛纳斯。但是,机智的柯族人民使玛纳斯平安地降生了。本族人民的苦难生活,使玛纳斯从小就对外来的掠夺者充满了仇恨,他立志要为本民族报仇雪耻。玛纳斯还在幼年时,已成长为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他同情贫穷的人民,他亲自参加劳动,他逐渐团结了四面八方的勇士,统一了分散的柯族部落,南征北战,为本族人民带来了欢乐的富裕的生活。长大后,人民拥戴他为汗王,他成了当时被卡勒玛克奴役的各族人民的公认的领袖。后来,他不听爱妻卡尼凯(КАНИКЕЙ)的劝告,要对克塔依人进行一场远征。玛纳斯在这次远征中身负重伤,回到塔拉斯后逝去了,柯族人民又陷于灾难之中。
其他几部,主要讲述了玛纳斯的子孙后代继续与卡勒玛克人进行的斗争,其中也有肃清内部叛徒、惩处鱼肉人民的污吏、消灭残害人民的妖魔和歌颂民族团结及忠贞爱情的故事。
《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的英雄史诗。它从头至尾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团结起来反对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它表现了被奴役的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歌唱了柯尔克孜人民对掠夺奴役他们的异族统治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玛纳斯》中出现了上百个人物,这些人物都被塑造得富有个性和特点。 《玛纳斯》不只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是研究柯族的语言、历史、民俗、宗教、音乐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通过语言创作来表达的。一篇如实记录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原始材料,同时也是一份研究语言的素材。《玛纳斯》这部巨著,对研究柯语来说,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柯语分作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北部方言中又分为“Z”土语和“S”土语。各地“玛纳斯奇”演唱的材料,是很好的方言、土语调查材料,例如著名“玛纳斯奇” 朱素普·玛玛依就为我们提供了柯语北部方言“S”土语的大量材料,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整理出该土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另外,由于《玛纳斯》是千百年来代代传唱下来的一部史诗,其中也保存了柯语的许多古词和某些较古的语法形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部史诗的词汇材料编出一部包括几万词条的柯语《玛纳斯词典》。
《玛纳斯》是史诗,不是历史,但是历史上的某些事实却在史诗中留下痕迹。因为对一个在相当长时期中没有文字记载自己历史的民族来说,其经历过的斗争,往往会在他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用优美的形式反映出一个侧面来,这也是历史学家在重视文字史料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的原因。我们认为,《玛纳斯》对研究柯族人民的历史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玛纳斯奇”(МАНАСЧЫ) 朱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变体中,讲到柯尔克孜族名的来源传说,他讲的柯尔克孜族名来源的三种说法,对我们研究“柯尔克孜”这一民族名称是有帮助的。
另外,史诗中还几次提到柯尔克孜人过去住在叶尼塞河(ЕНИСЕЙ)一带,后来由于不堪卡勒玛克、克塔依人的奴役、侵扰,而逐渐迁移到天山地区。从史诗中还可看出古代柯尔克孜人的活动地区和迁移路线:叶尼塞→新源(КҮЕНӨС)→巴里坤(БАРКӨЛ)→阿勒泰(АЛТАЙ)→天山→阿赖山(АЛВЙ ТОО)→阿特巴什(АТ-БАШЫ)→纳仁(НАРЫН)→撒马尔罕(САМАРКАН)→塔拉斯(ТАЛАС)。史诗里也提到“丝绸之路”,说有三条道,其中有一条是从乌鲁木齐(УРУМЧЫ)→达板城(ДАБАНЧЫҢ)→焉耆(КАРА ШААР)→库尔勒(КУРЛЫ)→铁门关(ТЕМИР ДАРБАЗА)→库车(КУЧА)→拜城(БАЙ)→阿克苏(АК СУУ)→喀什(КАШГАР)→乌鲁克恰提(УЛУУ-ЧАТ)→斯姆卡纳(СЫМКАНА)→艾尔凯什塔姆(ЭРКЕШ ТАМ)→安集延(АНЖИЯН)→浩罕(КОХАН)→塔拉斯(ТАЛАС)。史诗中提到古代柯族人民的活动地区和迁移路线,与历史的记载基本上也是一致的,有些材料还可以补充和印证文字史料。
又如在《玛纳斯》史诗第一部中的《阔阔托依(КӨКӨТӨЙҚ的祭典》这一节里,曾叙述了一些民族的分布地区:
在日出的东方有克塔依人,
还有蒙古人和满洲人,
北方有名叫俄罗斯人,
也要邀请来!
我们南面喀什噶尔那儿
住着萨尔特人(САРТ),
如果我们邀请他们,
他们会驮大布来的。
信使要沿着乌帕尔山(УПАР ТОО),
穿过诺依奥特人(НОЙГОТ)地区,
到阿富汗去,
从南方把考孜阿克散人(АКСАН)、巴额什人(БАГЫШ)请来,
也不要漏请布哈拉(БУКАРА)人。
往卡拉卡勒帕克(КАРА КАЛПАК)、土库曼ТҮРКМӨН)那里,
也要送信去!
阿拉伯人住的很远,
如果告诉他们,
他们也会来的。
依斯潘(ИСПАН)人、印地斯坦(ИНДИСТАН)人,
请他们也来参加我们的祭典。
在史诗中,也多次描述了历史上一些地区和民族的情况。例如,关于吐鲁番(ТУРПАН)是这么说的:
这地方多么炎热,
是多石的戈壁滩。
不论是冬还是夏,
都是从地里挖水喝。
人们一年四季不得休息,
井里也没有水啊!
他们过着艰苦的日子,
这是一个荒凉的地方。
关于克塔依人是这样描述的:
他们有铜做的神像,
他们相信有天堂和七层地狱,
他们有吻胸的礼节,
他们头戴红缨帽,
他们那儿有挑胆子的,
………
史诗中还有关于伊犁(КУЛЖА))、玛纳斯等地名来源的传说,例如诗中这样唱到:
在宽阔的原野上将修起一座城市,
玛纳斯要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
这城市的名字一直传了下来,
人们从四面八方迁移到了这儿。
把这个地方叫成了伊犁。
从史诗中,我们还可看出古代柯尔克孜人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但也在吐鲁番一带耕种庄稼。此外,他们还掌握了炼铁的技术,已能制造刀、剑等武器,这些有关经济方面的材料也是很宝贵的。
《玛纳斯》中,关于民俗学方面的材料,更是比比皆是。例如,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柯族人民的一些习俗:婴儿出生后,要给客人酥油茶吃;占卜时要用四十一块小石头或用羊胛骨;有相面术,会相面的人叫“散奇”(САНЧЫ);有圆梦的习俗;盟誓时要对着天地,宰母马,把胳臂伸入马血中,嘴里衔着箭,还要吞喝咒符;向客人赠骏马,以示尊重;有十二属相;战争中要呼喊着本部落英雄的名字或部落的名字,以显威风;游戏有赛马、射元宝、劈刺比赛、摔跤、玩骆驼、下棋、打羊骨、刁羊等。这些材料对研究古代柯尔克孜人民的民俗学和柯族古今民俗的对比,都是很有价值的。
从史诗中,我们既能找到反映伊斯兰教的习俗,也能看到萨满教的痕迹。这些材料对研究柯族宗教信仰的变化,也是很有帮助的。
演唱《玛纳斯》时,伴有各种曲调,有的高亢豪放,好像万马奔腾的战歌;有的沉稳缓慢,又像行云流水般的抒情诗,非常动人。这些曲调保存了古代柯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研究柯族音乐重要的材料。
总之,史诗《玛纳斯》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学术价值,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去研究它。
究竟《玛纳斯》产生于什么时期呢?国外研究者们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产生于叶尼塞(ЕНИСАЙ)·鄂尔浑(ОРХУН)河时期(8—9世纪);二、产生于阿勒泰时期(9—11世纪);三、产生于准噶尔(ЖУНГАР)时期(16—18世纪)。我们认为,要确定其产生的年代,必须从史诗中反映的事件等各方面去研究,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柯族人民的历史。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前就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曾先后受匈奴、突厥、薛延陀的统治。隋唐时,还有一支住在今准噶尔盆地。公元644年,黠戛斯首领可汗(КАГАН)亲自入朝。根据黠戛斯的请求,唐朝中央政府以其地为坚昆(ЖЕНКУН)都督府,任命黠戛斯首领可汗为左卫大将军、坚昆都督,从此,黠戛斯正式列入唐朝的版图。公元840年,黠戛斯推翻回鹘(УЙГУР)政权,有一部分柯尔克孜人进入天山北部一带。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臣服契丹建立的辽(ЛЯО)国,并与辽有较密切的来往。辽在辖黠戛斯地区设“黠戛斯国王府”。公元1124年,辽亡。契丹宗室耶律大石(ЙЭЛҮДАШЫ)率众西逃,经过柯族地区时,大肆抢劫,遭到柯族人民的强烈反抗。1128年,建立西辽,即所谓的“黑契丹”。柯族人民与蒙古的斡亦刺提(明代在汉文史书中译为“瓦刺”(ОЙРАТ),清代译为“卫拉特”)部不断发生战争。13—16世纪,有大批柯尔克孜人被迫从叶尼塞河上游迁至天山地区。17世纪,柯族人民又受到卫拉特(ОЙРАТ)部的侵扰。18世纪初,最后一支柯尔克孜人由叶尼塞河上游迁来西部天山地区。18世纪20年代,一部分柯尔克孜人又迁到中亚费尔干(ФЕРГАНА )、帕米尔和喀喇昆仑КАРА КУРУМ)山一带。
从《玛纳斯》所谈到的事件看来,多数是与卡尔梅克人(КАЛМЫК),即与斡亦刺提(ОЙРАТ)人的斗争,《远征》部分说的是与克塔依人,即与契丹人的斗争。“克塔依”原是指“契丹”,而不是指汉族,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远征》中讲到“别依津”时,说有五个“别依津”,这与辽的五个京城很吻合。因此,我认为《玛纳斯》谈的远征别依津,是指远征契丹的一个京城。史诗《玛纳斯》中的“北京”,不可能是指今日的北京,因今日的北京当时叫作“南京”。据研究者认为,史诗中的“北京”,很可能是“北庭”(БЭЙТИҢҚ(今新疆吉木萨尔ЖЫМСАР)的音转,西辽时黑契丹是占据过北庭的。当时,柯族人民与黑契丹人有过斗争,是不是历史上的这些斗争,在《玛纳斯》中留下了某些痕迹呢?至于历史上柯尔克孜人与斡亦刺提人的斗争,也是有记载的。史诗中许多关于反抗卡勒玛克人的斗争,应当看作是历史事件在民间文学中保留下来的痕迹。看来,史诗《玛纳斯》最初产生的年代,虽然是在宋、辽、西辽之后,但它最早的雏形估计也有上千年了。当然,史诗产生后,其内容随着代代流传而有所增加。
要研究《玛纳斯》的产生年代,我认为,还要和北方一些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例如,史诗《玛纳斯》中提到加克普用麦子换了成额什汗的一匹骏马,这个成额什汗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转音呢?蒙古族中流传的《两匹骏马的故事》中的骏马与加克普换来的这匹骏马有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在西部蒙古人,即斡亦刺提人中流传的史诗《江格尔》里,提到的英雄孔克尔,与《玛纳斯》中出现的卡尔梅克人英雄孔古尔拜(“拜”即“巴依”,是柯尔克孜人名后常加的一个成分)是否是一个人物呢?在苏联阿尔泰族中,还流传着一部名为《阿勒普玛纳什》(《勇士玛纳什》)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两部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是同一个来源呢?总之,对这些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对确定史诗《玛纳斯》的产生年代是有帮助的。
上一篇:智库:“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流纽带
下一篇:我学习《玛纳斯》的经过和体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