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加入收藏

“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重点在于亚欧合作

时间:2016年04月19日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4月19日电 推动亚欧金融合作,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整体效率,为亚欧之间持续扩大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为“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容克计划”、“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等亚欧地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强大、高效的投融资保障。

一个覆盖欧洲的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正在形成

中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体、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双方合作具有“洲际效应”。中国银行发布的跨境人民币指数报告指出,欧洲与中国大陆的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量快速增长,德国、英国、卢森堡、法国实际收付量同比翻番,占中国大陆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量的8%,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进一步。

一方面,中国不断拓展人民币在欧洲的跨境使用。2014年以来,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英国、德国和法国还分别获得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额度,如果加上与瑞士央行签订的协议,由此欧洲已经形成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

另一方面,一个覆盖欧洲的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正在形成。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出现区域化联盟之后,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以“货币互换网络”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近年来,全球掀起了货币互换的热潮,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更加频繁,这种以货币互换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结构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2014年以来,中国央行分别与新西兰央行、蒙古央行、阿根廷央行、瑞士央行、斯里兰卡央行、韩国央行、俄罗斯央行以及泰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共计8500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与28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累计金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当前,中国与欧洲、亚洲各国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核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协定货币互换协议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未来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角度,中国将更加积极地构建人民币互换基金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全球外部风险。在人民币“一对多”的互换、清算系统中,筹建互换资金池,可以极大地扩大这个系统,从而推进清算功能的发展。

亚洲乃至亚欧的主权基金规模庞大

近年来,亚洲地区积累了大量金融资源,单从外汇储备资产规模看,约占全球的2/3,而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却配置了大量低收益美元资产。研究表明,在1952年到2014年间,美国投资者持有外国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是5.72%,外国持有美国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是3.61%,这种差额收益率既是由美元资产的低风险所导致,也是在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美元不断相对其他货币贬值产生估值效应而导致。目前,亚洲乃至亚欧的主权基金规模庞大,未来需要改变投融资机制并不顺畅的状况,疏通主权财富资金投融资渠道,促进跨境相互投资。

特别是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之后,中国也宣布申请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去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欧洲投资计划”,欧盟和欧洲投资银行出资210亿欧元作为种子基金,计划在未来3年内撬动市场约3150亿欧元的投资,旨在振兴欧盟境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无疑将增加欧洲的投资渠道和亚欧合作机会。从投资领域来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在产业领域方面多倾向于投资基础设施,在中亚地区则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根本而言,仅仅有了融资平台还是不够的,资金融通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择恰当可行的融资工具,而债券融资正是适合基础设施投资特点的融资工具。这也正好为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而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正好成了推动亚欧债券市场发展最合适的融资主体。

未来中欧、亚欧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具体而言,可以仿照国际清算银行,按照年度实行双边差额互换以及余额结算,既包括一个经常账目系统,也包括逐步建立一个资本账目系统,在直接的双边结算融资中,鼓励围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实行间接的双边互换,摆脱“美元陷阱”。

未来,中欧、亚欧可以加强金融机构互设和资本市场的互通机制建设,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亚欧大陆金融大市场体系,以亚投行和欧投行(欧洲投资银行,EIB)为桥梁和枢纽,开展亚欧之间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合作。(中国财经报)


上一篇:乌兹别克斯坦“造型和实用艺术节”在塔什干举行
下一篇:乌克兰外长:不期待近期恢复与俄罗斯的关系
(作者:佚名 / 编辑: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