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企华商破局之道: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抱团取暖

时间:2016年02月04日  信息来源:丝路新观察报   字号:

为了使大家更加理解今天在国外的华企华商的困局,共寻破局之道,笔者将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以及俄罗斯的经济贸易交流脉络归纳梳理。

华企华商经历风险趋于稳定

由于前苏联国家在1991年解体以后,一直在经历着经济动荡,卢布贬值不断,汇率风险紧紧相随。立法滞后和法律不完善,造成了经济领域国家管制的不规范,加之贪污腐败盛行,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和裙带关系相互牵制,形成了一种充满“风险丛生”和“生意遍地”的畸形市场经济状态。

2002年以后,国外的法律环境逐渐改善,投机者的乐园逐渐演变成了创业者的乐园,一大批国内的中小纺织轻工企业、机械设备工厂通过在国外设立总经销商及售后服务中心,逐渐建立和完善销售及服务渠道。还有一部分华商华企在国外办起了小型加工企业。

而个别国企和大公司参与的对中亚国家的援建项目、国内知名企业参与的能源和矿山开采项目,成为了中吉经贸活动十几年的新景象。

经贸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由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向投资型方向转变。华资企业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规模在逐渐增大,生意也逐步理性和规范。同时,商品质量稳步提高,大部分的华资企业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在吉尔吉斯斯坦风险相对较低、生意市场氛围相对较好的黄金阶段,看到的一些华企的“面子工程”衰败着,心理不免有些凄凉。

从2012-2013年开始,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国内外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互联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强力挤压效应也集中显现。国内外企业都感到了经济“寒冬”,吉尔吉斯斯坦的华商华企也不例外,个体户的消亡越来越快,大家都在思考企业未来的命运。

根据各方情况和综合分析,在世界性的经济大环境下,作为与俄罗斯密切相连的欧亚经济联盟中的一员,吉尔吉斯斯坦近几年其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消费市场低迷,加剧了在吉尔吉斯斯坦置业经商华商华企的窘境。

笔者认,只有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抱团取暖才可能渡过难关。已经在国外开展贸易实业项目的华人华商同行业和跨行业的整合,以众筹理念及规范化管理为原则,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不良竞争、避免重复开支及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而在国外越早进入兼备整合的华商华企,越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2015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新议会的平稳产生,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形成了全力推动和发展本国经济的新气向,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在金融、保险、交通、传统能源、新能源、机械、农业设备、医疗医药、保健、电力、基础实施等领域,中资企业都有极大的施展空间。

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路段,中国与中亚及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会有许多“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将获得实施。这无疑给中亚及俄罗斯地区置业发展的华商华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的30年,那些老边贸、老外贸因为自身原因,与很多机遇“擦肩而过”。华商华企的思想、认识、学识、能力、在国外的社会基础等都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这样才能抓住机遇。

把握新机遇的必备条件:资金、技术(团队)、管理(团队)、社会关系这四项缺一不可。

国内外企业“各自为政”造成群体性互损局面

国外华商企业在国外经济动荡时期的经营活动因为货币贬值、客户违约、法律意识不够等等诸多因素,多次被“剪了羊毛”,再加上华商同行的恶性竞争泛滥,风险越来越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致使这些先期进入国外创业置业的华商经济实力普遍薄弱。

加之,“国外华商企业”这个群体,长期脱离中国国内经济生产环境,缺乏对国内各行各业的技术、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变革的了解,没有“能力和实力”独立把握中亚及俄罗斯等国外出现的市场机遇,但“国外华商企业”这个群体,其长期在国外工作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和外语能力、社会关系对现在国内来的公司企业具有很大的价值,就像一个“向导”和“油灯”,让国内的“大部队”“正规军”少走弯路和险路。

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内国外的商誉水平整体下降,诚信不足使得投资人胆战心惊,而国外的市场和商机又使吸引着投资者惴惴不安地来到国外。

从许多国内企业初来中亚及俄罗斯的情况来看,由于翻译水平不高,没有经验,用“国内的思维方式”在国外开展业务等等,走了许多弯路,最终,这些企业实力和耐心消耗贻尽,大部分的结局是黯然退场。

而这种来国外拓业的“自以为是型”的中国企业非常的普遍。由于与“国外原华商企业”系同类竞争的关系,从竞标拍卖、行业经营、市场网络、人才争夺、拉拢关系等方面造成群体性互损局面。还有国外涉华商不良风气,其在国内外的民间和社会当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在国外华商华企在经济贸易和投资拓业的运作上,增加的代价和难度。

国内国外商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

国内中小企业与国外华商华企的有效衔接而形成合力。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国内企业与先期已经在国外创业的华人华企以资源整合,以合资合股的方式创立的项目,特别是合作方沟通,大部分都比较圆满。当然也有一些国内公司与当地国外本地公司合作共赢的案例,但这其中少不了“老边贸”“老国外”的“润滑油”作用。

事实证明,先期来国外创业的华商企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走了不少弯路,缴纳了高昂的学费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多年积攒筛选出的优势人脉资源,特别是语言沟通能力及部分其自有资金等条件,与国内后来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是提升生存能力和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然,国内企业与华商企业的互信度是一个障碍。其实,不管国内国外,近3-5年大家认识并珍惜企业自身的“商誉”,通过商圈对某个人进行基本了解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双方的互补性强,通过相互沟通,找到利益结合点,合作基础很容易建立。合作前,把原则制定清楚,国内国外商企“联姻”,就可以在中亚及俄罗斯的市场大环境下,“里应外合”把握住机遇并“收复失地。”

在把本土优势与原有资源整合方面,韩国在中亚及俄罗斯等国家的拓业经验值得深思。例如:韩国本土公司与原居住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外的鲜族同胞的联系紧密,所以,在这些国家政府领导人和精英阶层的亲密宾客当中不难看到朝鲜族人士和企业家的身影。

但愿这样的事例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提示。特别是已经在海外置业的华商华企,我们要以更加坦诚、开发的心态来拥抱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机遇。

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大家应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多了解国内的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尽可能的去熟悉国内国际上通行的合资合作、股权配比的方案,努力接受以众筹新理念及互联网+的思想和思维模式来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整合与被整合是大势所趋,孤家寡人之路将越走越窄。

备感经济寒意的今天,“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众筹联合”是在国外投资置业的中小华企华商的选择。 但由于此次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也注定了其充满着更多更大的机遇和空间。(作者:孙立)

(未完待续)


上一篇:华商华企:行业相互整合利于发展
下一篇:来自《丝路新观察》报的贺词
(作者:佚名 / 编辑: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