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们在全国”两会”期间热议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内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布局下,加快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已成国内企业共识。
海尔、TCL等家电企业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一批制造企业。在当下的国内外形势下,这批最早的国际化探路者如何看待新时期的“走出去”?中国制造走出去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破局?"两会"上的企业家代表们对此怎么看?无界新闻近日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他们。
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才能真正走出去、立得住
一个品牌要在母国之外创立品牌需要至少八九年的时间,不仅需要很好的本土化团队,还需要团队能够跟你的供应链资源、产品资源很好地融合。
海尔1998年以后开始做国际化。在1998年之前,海尔的国际化基本是产品走出去的阶段,那时候卖到美国,我们非常艰难,做的产品大多是缝隙式产品。人家不干的,我们切入,比如做大学生冰箱、卡通玩具电视机等。
1998年之后海尔的国际化进入第二阶段,开始进军主流国家、主流营销渠道、主流产品,即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在家电连锁等主流渠道,销售冰箱、洗衣机等主流产品。
海尔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是要“走上去”,不仅要卖品牌,还要卖口碑,卖高端产品。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也受到国内企业负面新闻的影响。比如国内奶粉行业出了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制造在海外都会受到影响。人家会认为,中国制造有问题。我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要有做企业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要有良知、有耐力,才能真正走出去、立得住。
美的集团高级副总裁袁利群: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外汇管理上的挑战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大量挑战。一个是技术上、品牌上是否有实力,另一个是外汇管理能力。其中,外汇是国际化企业要重点关注的。
从企业的角度,美的采用了一些外汇管理的方法。一方面,我们要使结算货币、弱货币尽可能转化成强货币。现在美的的结算币种接近20多种,我们尽可能把这20多种货币往强货币转,跟客户多采用美元结算,这是最基本的。当然,如果能够用人民币计价,我们首先采用人民币计价。
第二,在进行投资的时候,特别是一些重大投资,需要很多资金,投资并购的币种一定要匹配。如果你投资的是一个欧元的项目,当然用欧元进行匹配。这就需要企业对国际化进程中的资金需求有充分的准备。
第三,也采用一些外汇的对冲工具。我们的对冲工具坚持以业务为基础,是以保值增值为目的,绝对不允许投机行为。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外汇管理的敞口机制和策略。
第四,任何一个外汇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毕竟只是手段,从企业本身来讲,还是在技术上、在产品上一定要国际化,通过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取得外销的成功。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一带一路”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巨大推动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出台,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首先从大的宏观环境来讲,这是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过去一年,中国不仅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而且把“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的做法比较清晰地向全世界展示,“一带一路”战略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它更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国家实现互利双赢合作。
这种做法和早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崛起时的做法有点不一样。中国为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家层面组织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亚投行,成立了金砖国家银行,另外还建立了多个相应的基金支持“一带一路”战略。
这些银行及基金支持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企业,当地的合作伙伴、当地的国家都可以分享这些资源。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适应国际市场的唯一法则是产品质量过硬
格力2001年就尝试国际化,第一站是巴西,在国际市场遇到了很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人情世故、文化差异等等。格力适应国外市场的策略是:产品质量一定要过硬。
格力过去虽然在巴西有建厂,但是产品市占率不高。现在不一样了,在巴西随处可见格力的标志,这是一个品牌成长的过程。对于格力来说,国际化最大的转换是,过去出口虽然量大,但是“贴牌”;现在不一样,出口的东西是格力自己的品牌。
上一篇:首批吉尔吉斯斯坦蜂蜜中的瑰宝—吉斯缪德顺利通关
下一篇:国际产能合作开拓“一带一路”建设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