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网比什凯克11月16日电 2015 年深秋之际,《丝路新观察》报正式发行,一年来,得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华人华裔、华商、孔子学院和留学生、中资企业、短暂来中亚的中国人以及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时值《丝路新观察》创刊一周年之际,一位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读者的来信让编辑部备受鼓舞,来自读者的期待和鼓励也将成为《丝路新观察》报继续前行的动力。
乐见东干族受到关注
我几乎是从第一期就开始看《丝路新观察》报,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我感兴趣的关于教育的报道。我常常在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上看到这份报纸,出差旅行后,能在回国的飞机上看到这份来自祖国的报纸,很开心。
在 《丝路新观察》报上,我看过对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的报道。比如,在最近几期里,我就读到了李德华先生的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
东干族是吉尔吉斯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我们东干族都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学做出了贡献。我们有很多著名的医生、画家、音乐家和科学家,所以希望未来还能看更多关于我们的民族、风俗、传统的文章。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东干族为吉中两国的关系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与中国的一些大学、科研机构有联系,我们不少科学家和作家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已经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在宁夏和兰州,就有翻译出版的东干族学者、诗人杨·亚塞尔·十娃子的诗集,还有儿童文学家艾莎·曼苏罗娃、穆哈买德·胡塞佐维奇·依玛佐夫教授、石塞尔·伊斯哈尔·苏瓦左维奇等人的书也都翻译成了中文出版。
除了有关东干族的内容,其他方面的报道我也都很想读到,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一些知名人士的故事,无论是作曲家、作家还是科学家、艺术家,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代的。
近乡情不怯 我的根源在中国
其实,作为东干族,我一直都知道我的根源在中国。不过,对中国真正产生兴趣还是要从我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开始。我在语言及民俗文化领域的所有研究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那就是中国。
说来还是挺意外的,后来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遥远的故乡中国去访问。2009 年,我在一家报社工作,当时得到了一个机会,跟随代表团去参加一个在北京举办的研讨会。北京给了我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很奇特的是,在北京,我并没有身在异国他乡,或者是在陌生城市的感觉,反而觉得好像是我很长时间都在国外生活,那时候才回家了的感觉。长城、天安门、故宫,还有在雅宝路看到的古老的穆斯林清真寺……这些都让我感到“回家了”。
对我来说,首次中国行的一个意外惊喜是在 15 天的行程中,有机会可以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比如哈尔滨、内蒙古、五大连池等。另外,在北京街上、商场里,我不仅几乎都能听懂中国人说话,而且还给同事们翻译。从那次以后,我便经常有机会去中国参加国际会议或研讨会,我去过成都、 西安、天津,但是印象最深、也是至今仍让我最难忘的回忆还是在北京的经历。
希望报纸越办越好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一个很宏伟的计划,实际上,我国的很多同胞对中国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在找机会和全家一起去中国,去了解中国的文化。目前在我们国家有了很多教中文的学校,在吉尔吉斯斯坦,在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里,想学汉语的人非常多,这就表明我们国家的人并不是只对汉语感兴趣,而是对全中国都有非常大的兴趣。
其实,我想说,你们的报纸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汉语,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份报纸才能知道很多关于中国的重要新闻。近年来,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获得奖学金得到了去中国留学的机会,我觉得留学生们是加强吉中两国友谊的核心之一,因为他们从中国学成后,不管是留在中国工作也好,回到家乡来也罢,在各种领域都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更何况那些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而不能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出国读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虽然我不是个政治家, 但是我个人仍然认为,吉尔吉斯斯坦也和其它国家一样,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积极响应这个倡议的国家,在这个框架下,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有很多合作的项目,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此外,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人文领域的合作也是两国合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些都是我们乐见的。
在《丝路新观察》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我想送上祝贺和祝愿,并希望报纸以后越办越好!
伊斯玛耶娃·拉百玛
上一篇:《丝路新观察》报俄文责任编辑周年致辞:满足吉中两国人民的信息需求
下一篇:吉尔吉斯斯坦人的中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