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网11月4日电 (记者 王艳明 梁军)近三年,甘肃省与吉尔吉斯斯坦持续开展中医药合作,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思路,所开展的中医服务得到当地官员、医生、患者的多层面认可,主动学习中医的人不断增多,中药注册和出口也取得突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中医药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现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以医带药”推进慢、中医外语人才储备不足等多重困难,亟待国家层面支持推进。
“三步走”抢占合作先机
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起,甘肃省便探索通过“搭平台、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中医药领域全方位合作,抢占“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先机。
——搭平台,双方凝聚共识合办中医机构。2013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办公会议确定,甘肃省卫计委负责具体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签署的《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关工作。2014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部长萨金巴耶娃·迪娜拉率代表团访问甘肃省,洽谈落实中医药合作事宜。经过磋商,双方在成立中医机构、中医养生旅游、中医药种植加工、中医药产品器械展销等方面达成6项合作共识。
按照实施步骤,双方第一步合作,是通过中方派中医、企业管理人才,与外国医疗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在吉尔吉斯斯坦成立中医中心,并挂牌成立岐黄中医学院。
——走出去,上门开展服务让中医在国外落地生根。一批批医疗设备及药品陆续从甘肃运往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包括中药清洗治疗床、电针治疗仪、医用按摩床等。借助甘肃中医对外人才服务库,目前已有多批中医药专家前往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开展中医学术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
统计显示,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门诊量稳步上升。2014年至今,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的人员培训人次和临床治疗人次实现了“双增长”。过去三年,中医中心指导当地医生治疗由12人次增加到96人次,治疗患者从30人次增加到850人次。
——引进来,让国外学员和患者边学习、边治疗、边领会。20岁的爱丽是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大学生,今年1月份,带着对中医的向往,她和其他7名吉尔吉斯斯坦学生来到了中国,参加“甘肃-吉尔吉斯斯坦首批中医专业学历班”。未来5年,这批学生将在甘肃接受本科教育,掌握中医基础知识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
这批留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中医药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4人的中文名字都与中医药有关,分别是“灵芝”、“白芷”、“白薇”和“黄柏”。
“西医用的都是化学物质,中医药属于天然草药,副作用小。”21岁的阿伊塔娜给自己起名“灵芝”,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患有雷诺综合征,天气冷的时候感觉身体很痛,用西医治疗过一段时间没有好转,最终是中医帮助她恢复了健康。“小时候,书本上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让我记住了骆驼和贸易。我希望能在中国的学习有所收获,回国后当一名中医大夫。盼望世界人民都能从中医药中获益,‘一带一路’正给了大家这样的机会。”阿伊塔娜说。
“我们希望培养更多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下一步甘肃还将迎来第二批吉尔吉斯斯坦学生约40人。”甘肃省卫计委副主任杨陇军说,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科技交流历来就十分紧密,“一带一路”战略又扩大了双方交流的机会。
中药注册出口获突破
“合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说,通过建设类似岐黄中医学院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机构、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在当地成立中医中心(科)、建中医门诊等工作,先让中医药疗效充分展现,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然后加快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工作,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
通过三年合作,吉尔吉斯斯坦岐黄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整体在提升,广泛开展的中医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吉尔吉斯斯坦民众认识和接受中医,深入首都以外地区的系列义诊活动让欠发达地区民众体会到中医的神奇疗效。
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主任秦晓光介绍,长期以来,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只有私人盈利为主的中医诊所,2014年甘肃省卫计委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建设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开展免费针灸、推拿、按摩、骨病手法复位等中医治疗。该中心开办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现任外交部副部长等多名官员前来中心就医,现任卫生部副部长也介绍他的亲人前来治疗。“他说每次治疗后感觉很舒服,背痛的症状已经明显缓解。”秦晓光介绍,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接受中医治疗,他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本身就是对中医技术的认可。
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医疗条件目前仍比较落后,当地一些医生参加中医培训后,对中医的疗效非常认可。秦晓光介绍,他们已经在当地举办了三期针灸培训班,先后培训医护人员183人次,许多学员不但爱上了中医,也将这一“神奇的东方医术”介绍给了自己的病人,推荐他们前来就医。
一些接触过中医的吉尔吉斯斯坦患者表示,学中医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医,原因是中医副作用小、疗效好,希望今后中国能派更多的中医去当地传授中国传统医术。
目前,同甘肃省开展中医药合作或已经有意向性协议的国家多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甘肃省卫计委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不足。“中医药价格低廉,适合当地需求,且沿线国家和我国毗邻,双方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较为接近,中医药容易被接受。”刘维忠说。
记者获悉,甘肃在向海外推广中医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医药产品注册、认证和出口,目前收获了阶段性突破。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了中医药公司,已经完成中药产品的备案和注册材料的提交工作。
“中医药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走出去既输出了医疗技术,又输出了传统文化。”刘维忠介绍,下一步甘肃还将在省内重点建设3到5个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在国外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医药体验示范中心,推动中医药产品沿“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服务国家战略。
全面“走出去”障碍犹存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甘肃省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商业化程度小,保留了传统地道的中医药文化,具备一定国际传播优势。”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说,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有两重积极作用,一是用正规机构推广传统中医,防止中医在国外变味,二是促进中医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走出国门形势良好,但“以医带药”推进慢、中医外语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中医体系和中医药文化的完整推广。刘维忠表示,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大多没有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内中医药企业在国外注册、认证、推广等工作也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注册费用高,中药材难以多品种、大批量进入国外中医中心。
业内人士建议,应尽早通过国家层面谈判,为中医药全面“走出去”扫清障碍。
首先,通过政府间谈判,一揽子解决中药在当地合法进入和使用问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对于针灸治疗,部分国家是认可和支持的,但对中草药和免煎中药颗粒,在进口和使用上大多都不允许,这影响了中医体系的完整进入和推广。一些来中国学习中医的学员也担忧,虽然学到了中医,但因为缺少中药材,回国后恐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刘维忠、李金田和秦晓光等建议,国家出面通过政府间谈判,想一揽子解决中药的注册和进入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让合作国家认可《中国药典》,让中药在国外都能取得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列专项以奖代补在国外注册中药成功的企业单位,鼓励中药输出。
其次,加大中医外语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为中医药走向更多国家做好人才储备。当前中医走出去形势很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但由于中医外语人才有限,已经影响到工作的深入开展。
秦晓光介绍,目前吉尔吉斯斯坦中医中心6名医生都是从甘肃派出,出国前只在国内进行了短期俄语培训,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简单交流上已经没问题,但在一些专业术语上仍存困难。专家建议,国家选派40岁左右的中青年中医人才到国外进行一到两年的留学,打好语言功底。
最后,保障措施刻不容缓。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有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在国际发展中还存在良莠不齐、质量不高的现象,既需要充实完善保障措施,也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稳定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吉尔吉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校长一行访问甘肃政法学院
下一篇:中国画家作品展在阿斯塔纳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