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国两会召开之时,2016赛季的中超联赛也拉开了大幕。顶着“史上最贵”的帽子——80亿元的全媒体版权费以及层出不穷内外援“标王”,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同样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相比足球产业、足球市场的火热,涉足足球圈的代表委员们却更多了一份“高冷”——把目标制订得更高些,把情绪把握得更冷静些。在他们看来,足球产业火热是好事,但大家应该给予足球青训、青少年体育运动更多关注,不能只看“冰山一角”。
陈戌源代表:花钱要值,更要自我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谈到,目前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进入了快速通道,中超诸队引援花了一些钱,有些引援费用很高,“但我觉得对中国足球发展是值得的”。
陈戌源说:“在争夺欧洲某个球星时,你的开价肯定要比欧洲俱乐部更高一些,不然球星不愿离开一个熟悉而完善的足球环境来到一个新环境。你把一流球星引入进来,一流的教练也会进来,带来一整套高水平的训练和技战术模式,对整个球队的实力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有些钱花得值得,就应该花。”
其实,在上世纪的日本,为了提升本国足球发展的水平,高价引进外援、引入教练的方式也出现过。当年巴西国家队巨星“白贝利”济科就曾加盟日本足球联赛,延续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在退役后执掌日本国家队的帅印。巴西著名球星邓加也在而立之年后加盟日本联赛。
陈戌源认可花钱引入优秀的外援和外教,但他也表示,更重要的是把本土的年轻球员培养起来。“上港的后防有薄弱环节,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引援来解决。我们想引进一个本土球员,开价八千万,虚高得太厉害了,”陈戌源说,“所以我跟主教练讲,我们今年补强整个队,主要靠自己,把我们的年轻球员态度端正好,训练做好,我相信他们会成长起来的。武磊、蔡慧康、吕文君这批老帅徐根宝带出来的球员,现在就很好。”
张近东委员:提升青训是个系统工程
在今冬的转会期,连续引进拉米雷斯、特谢拉等超级巨星的江苏苏宁俱乐部可谓风头正劲。在亚冠小组赛中一胜一平的战绩以及联赛的开门红都证明了球队整体实力的提升。虽然中超联赛和俱乐部成绩都红红火火,但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仍有忧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今年“两会”上拿出了关于青训的提案。
张近东在提案中表示,导致中国足球目前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青训体系的建设。
张近东认为,目前整个社会层面,并没有把青少年足球提到战略层面,各方的扶持力度也相较职业足球显现出头重脚轻的局面。具体体现在青训专业力量欠缺,大多数职业球队虽有各级梯队,但在基础设施、专业教练的水平上,没有后续跟进。
“此外,校园足球不仅缺少完善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而且也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体系,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小球员在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期间,没有再深造的平台,”张近东说,“而职业俱乐部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从校园足球选拔年轻球员的机制,这使得很多球员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职业路径,降低了家长培养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张近东建议,在青训体系建设上,应考虑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青训球员倾斜,让想踢球、会踢球的青训球员得到踢球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个稳定的教育平台,让他们两条腿走路。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面,还应该严格制订俱乐部青训体系标准化运营方案,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青训球员培养措施,吸收国外足球青训先进的理念,并认真、系统化地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管理和运营。
体教结合的道路才是足球崛起的出路
除了陈戌源、张近东等代表委员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代表委员从校园体育的角度谈了对足球发展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原校长杨桦谈到,足球运动要发展,离不开足球人口的普及。“让少年儿童喜欢足球,愿意去操场上踢球,就是一项最基础的足球工作。教育少年儿童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游戏的时间,让他们从喜欢的角度出发,坚持做这个事情,”杨桦说,“国务院的文件已经规定了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我发现有些学校把这个时间滥竽充数。运动场地不足,运动时间挪用,体育课采取‘放羊式’,不去认真培养,怎么让孩子从实践中体验体育的快乐、足球的魅力?”
全国政协委员刘敬民则从足球文化的角度谈到,足球是通用的语言,更是提供了大人和孩子交流的平台,不能简单功利地从胜负上去看成效。“我之前在意大利佩鲁贾看到,当地有很多外来移民,语言、文化都不同,但足球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刘敬民说,“只要一起踢球,大家就熟悉了,孩子们在一起玩,大人们也一同参与,形成了很好的社区文化。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国足球,这也值得我们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八一体工大队原队长钱利民认为,体育从娃娃抓起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共同合作来完成的系统工程,“这个牵涉到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要从国家战略上去设计和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没有解决好。无论足球、篮球还是游泳、网球,都应该研究如何做好体教结合工作。”
上一篇:74岁“活字典”:4年时间背字典 记住其中所有字
下一篇:樊锦诗:城镇化建设中请对文化遗产“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