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3月10日电 (唐枫 胡江珂)“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10日,一首《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回响在重庆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纪念碑前。60余位白发苍苍的保育生聚在一起,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78周年。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于1938年3月10日在湖北汉口创立,由国、共两党妇女领袖宋美龄、邓颖超领导建立,是社会各界妇女们联合起来展开的大规模营救难童的运动。1938年武汉沦陷,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迁往重庆。
这次参加纪念活动的60余位保育生大多来自重庆,也有从四川和台湾赶来的。3月初的重庆还飘着雨,杵着拐杖、满头银丝的保育生老人们在默哀三分钟后,将手中的白花轻轻地放在了纪念碑前,祭奠那段过去的岁月。
“我四岁半就进了歌乐山川一保育院,一呆就是8年,那里就像我的家。”82岁的李家琼老人对幼时保育院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一进大门就是一座漂亮的花园,四周围绕着小马路,还有一座小礼堂,我们就在礼堂里面吃饭、看电影。”
生活在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的保育生几乎都是失去家人和家园的难童。在保育院里,他们除了有老师讲学,还有专门的阿姨为他们做饭、打扫卫生。
李家琼所在的川一保育院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建立的模范保育院,生活学习条件较好。“宋庆龄、宋美龄她们也经常来看望我们,给我们带来小礼物和好吃的食物,我们也会画些小卡片回赠给她们。”谈及保育院里的饮食,李家琼伸直双臂比划了一下:“宋美龄在她生日的时候,还曾送来了这么大一个蛋糕给我们。”
生活在南川直七保育院的童晓东老人回忆,在保育院里,每天除了上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课程外,还会跟其他保育生一起做游戏、参加劳动。“每天基本都能吃饱,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周还能吃上一顿肉。我们每周都很期待那一天。”
“我们保育院里种了好多李子树,我们经常给树施肥,就等着李子成熟,大家欢天喜地去摘李子交给院里拿去卖掉,支援抗战的将士们。”童晓东说,老师教育他们,这也是在为国效力,“我们都希望李子树能多结果,我们就能多换一点钱”。
在这些老人中,最高龄的一位已近百岁。他叫曹玉声,进保育院时间很早,1938年4月就辗转来到重庆歌乐山的保育院。“现在回想起来,保育院养育我们不易,没有这些庇护所,我们这些保育生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他说,这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
抗战期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共拯救、培养在抗战中流离失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难童三万余人,仅重庆地区的保育会就收养了多达两千多名难童。
上一篇:上海儿科医院国际首创早期发现儿童肾脏病筛查策略
下一篇:代表委员共话青少年网络安全 争做四有好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