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察哈尔王欲图谋自立 义县赵辛珠密报立功

时间:2016年03月26日  信息来源:辽沈晚报   字号: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令人记忆犹新:获悉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康熙帝大惊失色,打算撤离京城,北返老家盛京(今辽宁沈阳),遭祖母孝庄皇太后劈头痛斥,说你堂堂当今圣上,临国难而避敌,弃祖业于不顾,怎配做爱新觉罗子孙?

看到这段,有人开始较真:吴三桂的老巢云南距北京万里迢迢,就算清军任其来去一路绿灯,他统率千军万马即便星夜兼程,小半年内能到北京不错了,康熙就算要跑,何必那么急?况且,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吴三桂根本没有取代大清重整河山的野心,到了湖南衡阳便匆匆称帝,充其量就是与大清划江而治,既然如此,康熙慌什么?

此剧再往下看,越发让人糊涂。孝庄太后带着康熙帝召集京城贵胄,给大家鼓劲,提到虽然“南有吴三桂,北有察哈尔()”,但大清绝不退缩,坚决抗敌到底!不是说“三藩叛乱”吗,怎么突然又冒出一个“察哈尔”?察哈尔王是谁?为何与大清作对?还有人质疑,如果察哈尔王南犯,康熙帝这时弃京北逃,岂不是冤家路窄自投罗网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最后的结局是:孝庄太后与康熙帝在京城将八旗贵族的数万护院家丁组织起来,凭借这支虎狼之师平灭了察哈尔王叛乱,这段惊心动魄的史实被一笔带过,留下交代不清的遗憾尾声。

剖析种种疑团,顺藤摸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察哈尔王叛乱的绝密消息,提前有人通报给康熙皇帝了,此人对察哈尔王的底细一清二楚,包括察哈尔部的兵力、同伙、意图乃至具体的行军路线。对此突发之变,康熙虽备感震惊,但毕竟料敌在先,心中有底,恐慌过后,便从容布阵,稳准接招了,一度失衡危殆的局势悄然扭转,大清由此转危为安。那么,这个神秘人物究竟姓甚名谁呢?

察哈尔王

意欲图谋自立

要想了解这个对大清存亡起到重要作用的幕后人物,不妨走进地处义县的千年佛殿——奉国寺,看看殿内那通高大的龟驮功德碑,听听年过七旬的义县学者邵恩库讲述一段真实而震撼的大清遗闻,重述义县城守尉赵辛珠(简称“辛珠”)与其子孙赤胆护国的风云往事!

赵辛珠的父亲萨兰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二女儿、固伦公主玛喀塔(后封温庄长公主)的侍卫,当年,萨兰随年仅十二岁的公主下嫁给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

萨兰去世后,辛珠袭了父亲的职位,任察哈尔王府掌仪尉又称长史。那么,察哈尔部为何如此重要,大清公主居然屈尊下嫁?既然察哈尔王与清廷沾亲带故,又为何突然反目,拔刀相向呢?这要从察哈尔王的历史渊源说起。

察哈尔王源自成吉思汗开创的“黄金家族”,察哈尔部是元蒙嫡裔,后来演化为漠南蒙古的重要一支,在塞北大漠号令一方,蒙古诸部唯其马首是瞻,林丹汗是最后一任察哈尔王。

为牵制后金的迅速崛起,明廷极力拉拢林丹汗为己所用,作为明朝的塞北屏障。

林丹汗率部与后金长期征战,直到天聪九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重兵进剿,才彻底击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败走青海病逝途中。迫于形势,林丹汗的妻、子不得不屈膝投降,并献上该部珍藏百年的元代传国玉玺。

林丹汗之死,意味着横亘百年的蒙古帝国,至此终结。林丹汗的八个妻子,全部被皇太极及其兄弟、臣子瓜分。公元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盛京,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为安抚察哈尔部,登上帝位的皇太极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封为和硕亲王,“位冠四十九旗贝勒之上”。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将自己的爱女固伦公主玛喀塔下嫁给额哲,并选定义州(今辽宁义县)为公主、驸马的汤沐邑。

崇德六年(1641),额哲卒。

顺治三年(1646),公主按蒙古“兄亡其嫂易嫁小叔”的习俗下嫁额哲弟阿布奈,阿布奈亦袭和硕亲王,婚后生二子:布尔尼和罗卜藏。

额哲在世时,尚能与清廷和平共处,其弟阿布奈则桀骜不驯,袭位后对大清皇帝不亲不敬,长达八年“不一朝请”,连顺治驾崩、康熙登基等两件头等朝野大事,阿布奈也未赴京,这在古代社会,是祸及九族的“大不敬”之罪!

夹缝中苟活的温庄长公主长期抑郁,不堪重负,早早撒手人寰。

视公主为枷锁的阿布奈大喜过望,居然把本该陪葬给公主的珍宝挪用,哄自己新娶的福晋开心,甚至公主所生之子都不亲自抚养,连皇帝赏赐礼物时,都“不亲身一问”。

阿布奈的种种犯上之举,令康熙帝忍无可忍,终于下旨治罪!“阿布奈竟忘恩养,八年以来,不一朝请,且每年谴人存问公主所生之子,颁给恩赐,阿布奈犹不亲身一问太皇太后及朕躬安。公主所生幼子,阿布奈理应抚养,乃交于已分家之长子,更属何心?此等情节,著理藩院严察议奏”。

此后不久,理藩院遵谕复议:“阿布奈无藩臣礼,大不敬。应论死,革去王爵,不准承袭。”

当时,康熙刚刚除掉权臣鳌拜,开始总揽朝政,他不想过于激化与诸权贵间的矛盾,为稳定局势,仅将阿布奈“著革去亲王,严禁盛京”,恩准阿布奈与大清固伦公主所生的长子布尔尼承袭了亲王爵位,并把安亲王岳乐收养的贝勒博洛的女儿封为郡主嫁给了布尔尼。

照理,康熙帝如此网开一面,生母又是大清公主的布尔尼本该感恩戴德,但此人不仅不思回报,反而变本加厉!他认为自己的祖父林丹汗是被皇太极害死的,自己的父亲阿布奈是被玄烨迫害的,纵横天下的大元天下是被清朝葬送的,这国仇家恨岂可不报?自己若“认敌作父”,怎配是有着高贵血统的成吉思汗的子孙?

布尔尼怀着对大清、对康熙的刻骨仇恨等待着复仇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

167312月,“三藩之乱”爆发,一时间海内喧腾,天下大乱。布尔尼与其弟罗卜藏趁着清廷全力在南方平叛,无暇北顾之机举兵谋反,布尔尼要解救自己的父亲,进而灭大清,废康熙,实现光复祖业的复辟梦想!用他的话说:“吾大元之后也,虽附于大国,由有帝号。”

此时,三藩在南,察哈尔在北,一个旗号“反清复明”,一个扬言“光复大元”,康熙皇帝的郁闷可想而知。

辛珠密报

令康熙转危为安

当时,不止是三藩、察哈尔造反,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不少人认为大清气数将尽,根基不稳的康熙王朝摇摇欲坠,一片风雨飘摇。

在四面受敌的康熙皇帝眼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三藩是察哈尔,不是吴三桂是布尔尼,吴三桂或许是“癣疥之疾”,而布尔尼则是“心腹大患”!

如果不是赵辛珠的一份密报,如果不是这位“大清卧底”的挺身而出,布尔尼麾下的察哈尔铁骑势必呼啸而来,极可能攻取当时精兵尽出、空虚无备的北京城,若此,则大清颠覆,历史改写!等待中华大地的,将是一个群雄割据、民不聊生的大乱世,这绝非危言耸听。

大清固伦公主在世时,其再嫁的夫君阿布奈对她疏远怠慢且时刻提防,而作为公主嫡系的辛珠自然是被打压防范的对象。公主过世后,辛珠没了依靠,更被边缘化了。但无论形势何等危恶,哪怕察哈尔王已一手遮天,他也不敢忘自己是朝廷命官、大清子民,忠于国家社稷,是他做人、为官的第一信条!

早在康熙四年(1665)三月,布尔尼图谋不轨蠢蠢欲动时,辛珠就将布尔尼的谋反动向密报康熙帝与孝庄太后。但康熙与孝庄认为此事尚未暴露,不便发兵征讨,且从长计议。辛珠此时扮演的角色相当于“清廷卧底”,而置身对己充满警惕的布尔尼的眼皮子底下,在察哈尔部的势力范围内,辛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他报效朝廷之心,并未因环境险恶而有丝毫避缩。

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趁“三藩之乱”,布尔尼反相毕露准备起事反清,辛珠识破其阴谋后,暗中派其弟阿济根、沙拉米特弃家星驰京城陈奏,此举意味着辛珠的“卧底身份”彻底暴露。大难来临前,辛珠与从嫁公主的其他人等急率妻小奔向锦州,避难笔架山。

这次紧急密报,拯救了尚不知危险将至的康熙皇帝,他迅速调兵遣将,委任鄂扎、图海为大将军,发兵讨伐,从张家口一线进犯的布尔尼与罗卜藏先后被射杀,被关押在盛京的其父阿布奈被绞死。

自此,察哈尔王府取消不再设首领,属民西迁从东北移至多伦诺尔一线,其部众分隶八旗直接归属于朝廷理藩院管理,大元蒙古的嫡系子孙自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不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清东陵景陵功德碑官方评曰:“……两月之内万千阙渠魁招抚其众北藩以宁”。赵辛珠为康熙王朝立下奇功一件!

有功于国

辛珠家族世享浩荡皇恩

赵辛珠及其家族子孙如此忠心为国,康熙皇帝的封赏自然与众不同。康熙十六年(1677),因平定布尔尼叛乱有功,授辛珠为义州城守尉(属武官正三品)并世袭文武正额。

康熙二十年,圣祖玄烨加封辛珠职衔为资政大夫(文官正二品),盛京义州城守尉二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迟)加一级。辛珠三弟阿济根授云骑尉,四弟明珠授佐领,辛珠五弟巴里密继补城守尉。

义县学者邵恩库介绍说,城守尉为清代八旗驻防将领,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的防卫,归属驻防将军、或副都统辖,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

在义县一位赵辛珠后人保存的辛珠夫妻官服画像中,正三品的赵辛珠却是顶戴花翎蟒袍补服等装束,尤其是“补子”为麒麟,这说明,赵辛珠的官职虽是正三品的义州城守尉,但康熙皇帝授他的“实衔”却是堂堂的大清武官“正一品”!

对于一位非皇族宗室的义州城守尉,封爵品级如此显赫,其根本原因一是辛珠在康熙十四年南方“三藩之乱”的非常时期,为开创康乾盛世,平定漠北“布尔尼之叛”立下汗马功劳;二是清代义州的行政建制要比普通州、县的级别为高,类似现代的特区、直辖市。赵辛珠封爵正一品武官,朝野仰慕,彰显了康熙大帝的厚德崇功与胆识盛名。

据邵恩库统计,辛珠家族七代人在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共出现正一品武官(寻迁将军)一人次,正二品副都统三人次,正三品城守尉九人次,正四品云骑尉、掌仪尉、前锋参领、佐领十三人次,文官一品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两次,文官二品资政大夫三人次。

一个家族如此世代荣耀,辛珠家族对大清的忠诚与贡献,朝廷对其家族的看重与恩宠,由此可见一斑。

致力教化

堪为后世楷模

赵辛珠及其子弟不仅忠心为国,对地方的文教事业也付出多多。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内西侧最高最大的龟驮碑,其碑冠刻“重修大奉国寺”,碑文记载了赵辛珠及其弟、其子重视义县文教的事迹。

“这通石碑不仅是义县的文物古迹,更是义县的文化名牌,是义州的标志寿龄!”邵恩库感叹说。

赵氏辛珠家族墓地位于今义县城北八里二沟屯之南山坡上,东西250米、南北200米,四周原有砖砌围墙,东设大门,墓地有龟驮石碑十二通,皆为有眼透龙碑。

据《义县志》建址志上第51页“碑”载:本墓地埋葬的赵氏先祖有萨兰、辛珠、伯尔黑图、武正额、常升,其他普通坟墓共八十九座。墓地原有参天古松,正门外有御赐石牌坊,还有石狮,上马石、下马石等。可惜后来遭破坏,坟地被平毁成耕地,松树早已不见了。

赵辛珠家族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勇赴国难,其忠诚家风世代相袭,实为义县之荣,堪称后世楷模!

 

 



上一篇:外媒:《叶问3》票房频现“幽灵场” 凸显行业漏洞
下一篇: 揭秘刘诗诗大婚所穿龙凤褂:潮绣和裙褂”混搭“
(作者:佚名 / 编辑: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