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许你会觉得这句契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宣传语,天然地带有几分傲娇,只会是“富贵闲人”的选择,而普罗大众与文艺的距离依然遥远。然而在香港,以社区等开放空间为平台,面向广大市民的文艺推广,正越来越“接地气”。
作为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在社区推广表演艺术的重点项目,“社区文化大使计划”自1999年问世以来,共有103个香港本地艺术工作者或艺术团体参与其中。今年3月起,他们又在小区、街头、公园等公共空间,通过现场演出、展览、工作坊等形式,带动市民“强势围观”并亲身体验。
让生活与艺术无缝对接
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因“社区文化大使计划”而触手可及。在小区层面推广文艺,不仅能提升普罗大众的文化艺术水平,还为中小型艺术团体拥抱观众、充分发挥表演艺术方面的才华创造机遇。
据康文署观众拓展经理蔡玫娜介绍,本年度开放申请后,康文署共收到超过50份计划申请书,其中既有为民众所熟知的艺术团体,也包括崭露头角的演艺界新人,而最终选定的19项计划,均有艺术价值高、理念创意新颖、具备可行性等特征。
蔡玫娜说,“社区文化大使计划”欢迎以往有小区表演经历的团体优化进一步其表演内容,同时希望吸纳有潜质的新人加入。“由于新晋艺术工作者未必已成立自己的艺团或加入某个剧团,所以我们尝试支持这类创作者,鼓励他们以组合形式踏上小区艺术平台,累积表演经验,获取创作灵感,同时拓展观众。”
香港独立舞蹈人蓝嘉颖与跨媒体创作人黄汉梁便以“组合”的方式,共同加入了今年的“社区文化大使计划”。香港演艺学院毕业的蓝嘉颖善于从生活细节取材,关注舞蹈、文本、视觉的跨界融合,如此便与跨媒体创作人黄汉梁一拍即合,两人合作推出为小区巡演而作的舞剧。
以参与推广小众艺术
在蓝嘉颖与黄汉梁共同创作的舞剧《飞飞旅游爸》中,表演空间是一辆租来的流动车,飞飞怀抱爸爸的关爱,排除万难,以舞蹈周游列国,带着全新的感悟向未来进发。计划通过演出、工作坊及展览等形式,邀请公众与飞飞一同在“旅途”中体验成长,并感受家庭的温暖。
“不加锁舞踊馆”是“社区文化大使计划”的常客,今年已是第7次参与。“坚持参与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觉得在香港,现代舞始终是很小众的艺术形式。希望通过参加文化大使,加强现代舞的推广力度。”舞团艺术总监王荣禄说。
此前该现代舞团曾以弱势群体、环保、英雄等主题创作,在小区层面积极推广创意舞蹈。今年他们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王荣禄说,这次我们会由香港式微的传统行业或正经历重建逐渐消失的空间切入,挖掘舞蹈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王荣禄说,“正如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身体,面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小区重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清空自己才能重新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新式健身房的出现,我们想要了解老拳馆在当下社会依旧存在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团520场表演外展活动中,除部分系列式的工作坊、培训班及个别总结演出需酌量收费外,其余活动均可免费入场。
令文艺温暖易懂
在进行文艺推广的过程中,如何收获公众理解与共鸣,并在此过程中传递人文关怀,“社区文化大使计划”的参与者们有着自己的思考。
实验艺团“她说创作单位”的罗妙妍说,通常编舞和导演在个人创作中,都会有一些艺术上的表达需要去尝试与实现,但这类实验观众恐怕比较难快速融入其中。然而进入小区与观众互动却非常重要。所以对艺术工作者而言,在小区中做演出最困难的就是要探索怎样在不失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观众理解,同观众交流。毕竟艺术不应该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创作者需要好好拿捏。对此,蓝嘉颖与黄汉梁选择在舞蹈的基础上,加入对白以增强叙事性,平衡舞蹈相对抽象的特质。
“不加锁舞踊馆”在此前与香港市区重建局的合作中,曾在旧式茶楼结合茶舞进行表演,以此展示香港本土文化。此次舞者们将通过入驻老拳馆表演的形式,借助其作品“极限重塑”的舞蹈力量,帮助港人重新体悟与土地的连结。
本年度“社区文化大使计划”特别推出两项主题,除了舞剧《飞飞旅游爸》所代表的“家庭”外,还致力于推动不同能力人士参与表演艺术。胡涂戏班的“人人有障碍,个个有才能”,便以集肢障、视障、听障、精神病康复者及健全人士的“无障碍剧团”团员故事为基础,通过戏剧艺术手法,将共融平等的信息带入社区。
上一篇:《杜甫》首演为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拉开帷幕
下一篇:营改增再吹集结号 四大行业近千万户纳税人纳入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