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主办,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吉中系、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李白研究会共同承办的“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近50位专家学者,第一次在李白出生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围绕着“李白与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参会学者分别在俄文讨论组、中文讨论组,就李白家世与形象、李白诗歌与唐诗、碎叶与安西、丝路贸易与考古等专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和对话。
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中国经济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激发了学人再续丝路文明交流和对话传统的热情和愿望,前不久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即是这种交流的明证。出生于唐朝碎叶城的李白,作为唐代文学的名片,其大气磅礴、洒脱不羁的诗风,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为中国百姓、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以其作为不同文明交流和对话的介质,可谓再合适不过。由此引出的各种话题,也让人欲罢不能……
李白家世与形象
这次会议是有关诗人李白而在其出生地举行的第一次跨国学术研讨会,李白的家世问题当仁不让地成为最热点的交流话题。
河南社会科学院葛景春研究员在题为《李白及其诗歌中的丝路文化色彩》的发言中,全面谈及了李白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通过对李白诗歌中西域、丝路意象的考释和解读,对李白先祖流寓碎叶及李白出生地的考证,认为在唐诗诗人中最具有西域和丝路文化色彩的诗人李白,他独特的具有西域文化背景的胡化家世,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浓郁的中亚和西域文化背景。而李白及其诗歌与丝路在文化上的互动,才产生了李白这样的融西域丝路文化与中国文化于一身的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典型盛唐诗人。丝路文化夺目的光辉,使李白诗歌显现出突出的丝路文化色彩,增添了他诗歌丰富的内容和艺术魅力。
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齐东方教授则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了李白家世,指出李白北周先祖李贤、隋代先祖李静训之墓分别在宁夏固原、陕西西安被发现,不同朝代、埋葬地点相距遥远、又是直系亲属人的墓葬被发现本身即是巧合,同时,这两座墓均出土有极为丰富的西亚、中亚精美文物,更是罕见。这一切,恰恰从考古学的角度印证了李白先祖曾流寓西域的史实。而碎叶出生的李白,自幼浸染胡风,在其后来的诗歌中频频流露出“胡姬酒肆”“康国老胡”等富含丝路文化的意象,也正是李白对幼时中亚生活挥之不去之记忆的多次释放。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朱玉麒教授以《李白“铁杵磨针”传说》为题,首次对这一传说进行了考证。朱玉麒教授从文学与地理的双重角度出发,考证出《方舆胜览》一书首次出现李白“铁杵磨针”的传说,而眉州象耳山的磨针溪承担了这个传说的真实场景。与此同时,这个传说也被附会到道教的玄武大帝、佛教高僧昙翼的身上,真实场景分别被武当山的磨针涧、杭州法华山下的磨针石所承担。类似的传说也在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中演变。朱玉麒先生认为,“铁杵磨针”这一儒、道等宗教人物的传说,因始终在其教派中流传而难以推广。而李白作为诗人的名声,在中国的传说共同体中成为最大的公约数,获得了民间故事的“箭跺”效应;“铁杵磨针”这一可能具有宗教含义的成语也被通俗化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民间谚语。
李白诗歌与唐诗
有关李白诗歌及其诗学的研究,自唐代以来即是学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的《李白“薄声律”的诗学背景及其“将复古道”实践》,是当前李白诗学研究最新、最重要成果的代表。罗时进先生认为,在初、盛唐之际诗学理论形成过论争与冲突,其中声律观是论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元十五年后,李白以“薄声律”的姿态出现,对扭转拘忌声病的倾向、改变盛唐诗坛的品质、丰富诗歌创作的风格做出了巨大贡献。罗时进认为对李白“薄声律”的诗学观应与其复古诗学实践结合起来考察,这对于揭示唐诗演变的关节,理解唐诗发展的成就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在其出生地吉尔吉斯,也有很多学者从事其诗歌的研究。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东干学与汉学研究中心史斯尔·伊斯哈尔博士以《李白诗歌吉尔吉斯语译作的翻译特点》为题,以吉尔吉斯诗人翻译的《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文学翻译版本和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吉中系学生的直译版本为例,认为直译版本不仅个别字词的翻译完全错误,而且丢失了李白原诗所具有的哲学含义、中心思想以及文学内涵,而吉国诗人翻译的吉语文学翻译版本不仅能克服以上缺点,而且优美大方,共同为吉国读者带来了有关李白诗作的美好享受。
碎叶与安西
碎叶,作为李白的出生地,不仅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一座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这是本次会议多位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在《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的发言中,在综合近百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献记载之矛盾与古代学者的不同理解”“二十世纪前八十年围绕碎叶展开的论争及考古发现”“两世纪之交三十余年的‘两碎叶’和‘四碎叶’之争”“安西四镇的兴废、交替及其他”等几个方面,对唐代碎叶与安西四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尚永亮先生通过对文献的再梳理和辩证,认为唐代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当为热海碎叶,所谓的“两碎叶”“四碎叶”说因欠缺足够的事实根据,不能成立。安西四镇最初设置当为贞观二十二年,其间凡五置五弃,而碎叶与焉耆则在调露元年、开元七年发生两度交替。
现被聘任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薛天纬先生的《条支与碎叶》,通过对原始文献中“碎叶”与“条支”的辩证,指出碎叶城可确定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希姆遗址,而唐人语汇中的“条支”,是承袭汉代的观念指代极远的西方边地;唐诗写到“条支”,也都是泛指广大的西域地区。进而指出,条支是一个泛指西域的大概念,碎叶则是西域的一个具体地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刘子凡的《唐代的碎叶与庭州》,通过对碎叶与庭州在唐代经营和管理中的历史地位考察,论证碎叶镇与庭州的关系。他指出,碎叶是唐朝在西突厥腹地设立的军镇,庭州则是天山北麓最为重要的军政机构,两地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军政关系,共同承担起了唐政府镇抚天山南北诸游牧部落的职责。而碎叶与庭州的这种关系,也正体现出唐朝经营西域的基本战略格局。
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马如昔奇·弗拉基米尔先生做了《关于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李白博物馆的设想》的大会发言,表达了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对于诗人李白的由衷热爱之情。
丝路贸易与考古
在“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的热潮下,丝路的考古与贸易,也是本次会议关心的一个重点与热点议题。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国际关系与东方学系朱马纳利耶夫·藤奇博洛夫教授《七至八世纪唐的中亚外交政策与游牧民族》的发言通过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作用下唐帝国与突厥汗国各自外交政策的探讨,梳理了唐政府与突厥争夺中亚的历史。
朱马纳利耶夫·藤奇博洛夫指出,无论是唐政府还是突厥政权,都力图在丝绸之路商道上建立军事、政治控制,削弱对方势力,进而将对方从丝路商道排挤出去。突厥政权为建立贸易经济关系同唐政府进行的努力,被唐帝国当作与游牧民进行政治博弈的工具,通常都会被理解为藩属关系,进而被要求做出领土与政治让步。朱马纳利耶夫·藤奇博洛夫认为,隋唐帝国曾采取的削弱突厥汗国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一系列措施,在外交上最终获得了正面的效果。
作为丝路贸易一个重要实物,有关马匹的贸易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教授以《唐西州的马匹贸易——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为题,从唐代西州的马匹贸易入手,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主要依据,认为作为唐代重要的军事、交通运输工具,除了官马和私马外,蕃马贸易是丝路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石染典,就是在西州买马再到丝路沿线贩卖的商人。而更多的文书证明,西州是当时丝路的马匹集散地,频频有粟特商人聚集于此,这在一个侧面说明了唐朝各级政府和沿路人民是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的。而从李白出生碎叶的角度看,碎叶不仅是丝路一个重镇,李白故乡的粟特人也是丝绸之路最活跃的人群。
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伊万诺夫·谢尔盖先生的《公元一千年前吉尔吉斯与新疆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以中国伊犁河谷地区古迹为例》的发言,通过对中国伊犁河地区与吉尔吉斯天山和七河地区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的比较,探讨了中吉两地考古文化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两地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除了细节稍有差别外,基本类似。这说明,可能是由于伊犁河上游的天山和七河地区人口的迁徙,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纪,天山和七河的塞克文化进入了中国伊犁河谷地区,并由此与新疆东部地区的其他文化产生关联。不过,可能新疆的这部分地区甚至在更早之前——公元前六世纪至七世纪末就已经与天山和七河地区进行了积极的联系,主动形成了早期游牧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纳比坚·穆罕穆德教授以《古代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历史名城——怛逻斯的演变》为题,运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对丝路另一座重镇怛逻斯的历史进行了考述。他指出,在中世纪时期怛逻斯即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中亚繁荣城市,其物质文化已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后随着唐帝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丝路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怛逻斯物质文化的发展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怛逻斯也随即成为东西文明的交融纽带和桥梁。哈萨克人的宽宏大量、大度包容、开放性的民族性格,是在辽阔的地理环境中吸收各大城市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怛逻斯就是其中重要的城市单元之一。
诚如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在开幕式上所言:这是有关诗人李白的第一次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从李白成长、终老的地方,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第一次与其出生地学者共同研讨这位伟大诗人留下的属于丝绸之路、也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文化盛事,标志着当代李白研究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也正如薛天纬教授在闭幕式所总结的那样:作为一次在中国以外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成功举办的丝路研讨会,其意义不仅在于丰硕学术成果的收获;参会代表的成功合作与交流,更预示着中吉两国今后学术合作的良好前景。而这一切,都必将对“李白”与“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开幕式上,还专门举行了朱玉麒教授等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而特地编著出版的《李白研究论著目录》首发和赠书仪式。
上一篇:阿斯塔纳将出台“救护车”10分钟内到达方案
下一篇:无人机成为南哈州城市交通管理体系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