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网比什凯克1月24日电 (记者 司炜)在中亚五国,说吉尔吉斯斯坦的汉语发展最亮眼一点儿也不为过,这个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国家已经有4所孔子学院。吉国持续多年的“汉语热”背后少不了许多汉语教师的多年耕耘,邹淑娟就是这些“中国园丁”中的一位。
邹淑娟和她的学生们。
时间回到 1993 年,邹淑娟在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工作,虽然她并不是俄语专业,不过因为中学时曾学过俄语,工作后在学校做教务工作,闲暇之余,便又把俄语捡了起来,在业余大学俄语班继续学习,同时还在北京外语学院俄语函授部学习。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一年,乌鲁木齐教育学院有一个公派留学深造的机会,这个机会也开启了邹淑娟的汉语国际推广生涯。
彼时吉尔吉斯斯坦刚独立不久,邹淑娟便来到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进入当时的女子师范大学。这所 1949 年由妇女教师培训学院改组而来的学府如今已改名阿拉巴耶娃师范大学。邹淑娟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留学时光,并和当地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邹淑娟在乌鲁木齐教育学院负责外事和院办工作。
2000 年,因工作调动,邹淑娟举家搬到广东,从中国的大西北到最南方,邹淑娟的工作仍然没有离开教育领域,冥冥之中,又传来了吉尔吉斯斯坦准备开办孔子学院的消息。
当时的吉尔吉斯斯坦还没有孔子学院,2005 年,邹淑娟在吉国留学时的俄罗斯老师娃列金娜 . 彼得罗夫娜写信给她,说缺汉语老师,“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但是没有外教,所以才找到了我。”邹淑娟说。
巧的是,当时邹淑娟正在广东清远市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当校长,时逢教育整合,有了新政策,按照她的年龄,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或提早退休,在和爱人商量后,她提早退休,又回到了吉尔吉斯斯坦,不过,这一次回来,她走上了汉语教学的讲台。
“可以说,我见证了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创建到发展的全过程。”
再次到吉国后的第二年,邹淑娟在一次回中国到新疆教育厅探望原乌鲁木齐教育学院院长时得知,国家有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的项目,希望她在吉国运作此项目。邹淑娟当时所在的民族大学只有一个“东方系”,系里有汉语、日语、韩语,“我记得当时汉语只有四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共不到100 个学生。”邹淑娟回忆道。
返回吉尔吉斯斯坦后,邹淑娟便和吉民大商量这件事,学校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紧接着,新疆教育厅、国家汉办就把申报材料给我了,我便和国际教育一体化学院院长萨勒塔纳特·阿斯卡拉夫娜及外事处长一起准备材料。”其中还有些插曲。在吉民大递交了材料后,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也递交了申请,“当时我们以为一个国家只给批一个孔子学院,所以对我们来说很紧张,因为有了竞争对手。人文大学的校长和系主任还直接去了两趟北京,可是我们刚好赶上换校长,萨勒塔纳特·阿斯卡拉夫娜院长又不能去北京,多少有点着急了。”邹淑娟说。
虽然吉民大是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人文大学只是比什凯克市的大
学,从层次上看,民大是有优势的,但从中文的教育来看,人文大学发展的更好一些,因为人文大学当时已经有中文系了,而且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而在吉民大,中文还只是东方系里的一个专业,虽然那时吉民大已经决定把中文从东方系里分离出来。“没想到最后两个都批了。”时至今日,邹淑娟说起来时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也要感谢新疆师范大学的领导派外事处张兵处长来吉民大洽谈,经过吉民大的同意,新疆师范大学加入了孔子学院的后期筹备,也就是由于他们的加入使吉民大孔子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邹淑娟说。
“从2005年开始在吉民大成为汉语老师,我在这里整整教了10年汉语。可以说,我亲自见证了这个国家汉语的发展。”吉民大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已是 2009 年了,由于三年换了两位校长。通过了审核和参加国家汉办公派教师的考试,邹淑娟转为国家公派汉语老师。
当时的民族大学国际教育一体化学院只有一个东方系,系里设有汉语专业,“我记得当时汉语专业有五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五年制),一共不到 100 个学生,在东方系的走廊里,学生见我打招呼‘您好!’‘好’的发音都是第二音调。还有个五年级的男学生拿着书向我走来,想问问题,说:‘可以吻你吗?’当时多数学生发音都不准。”邹淑娟回忆道。
从刚开始吉民大东方系的一个分支专业,到后来成立了吉尔吉斯—中国学院,学生人数从不到100人发展到如今上千人,吉国的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你在吉民大的楼道里再碰见学生打招呼时会发现,都是非常标准的普通
话。”说到这儿,邹淑娟的嘴角自然地上扬了起来,“老实说,以前这里汉语桥的比赛,学生的演讲磕磕巴巴,稍微流利一点儿就能得第一名了,可是现在要想拿第一名可真是难啊!有时你甚至会觉得是中国的孩子在演讲。”
2007年,一个在斯拉夫大学教学的当地朋友给邹淑娟说,莫斯科来了一个语言学专家做学术交流时曾说,不出十年,汉语将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彼时,这话让她觉得匪夷所思,“我们觉得这怎么可能,世界第一大语言应该是英语,现在不到十年已经验证了俄罗斯专家的预言。”
“十年,大概翻了十倍。”邹淑娟说。 这十年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爆发式地学习
中文,是有理由的。她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汉办的大力推广。
邹淑娟在吉尔吉斯斯坦做了10年汉语教师,这些照片记录了她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
在吉国十多年,邹淑娟有着切身感受。她认为,日韩经济虽然都发展得很快,但是,在吉的日韩企业也很少,学日语韩语在吉国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很多都是家长感到了中国的发展,觉得学中文将来孩子有出路,好就业,才让孩子学汉语。”此外,国家汉办大力推广汉语,以前有不少孩子也想到中国去学习,但苦于要自费费用太高,国家当时的奖学金也很少,一般孩子根本轮不上,后来有了孔子学院,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也交大,每年都有一定的奖学金和名额,“这就让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有了更多机会。”
2015年,邹淑娟的合约到期。尽管现在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不过当她谈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时,仍能说出些学生的名字。这个小小的细节也不难看出她对学生们的良苦用心。回首十年,她轻轻地感叹道:“十年也真是挺长的,我很喜欢这边的学生,因为他们努力,淳朴,善良。”
邹淑娟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关心、帮助自己的学生,会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亲自经历了很多对中国有很大期望的人,通过学习汉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乌孜别克族小伙达布兰就是其中一位。
达布兰上大一时,邹淑娟是他的口语课老师。她了解到,达布兰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还有妈妈和姐姐,全家的生活仅靠哥哥一个人的收入维持,所以他学习非常刻苦。三年级时,在邹淑娟的帮助下,他得到了来中国的奖学金,获得到中国留学的机会。邹淑娟还记得,当达布兰的妈妈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激动心情。他妈妈哭着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能拿到中国奖学金简直不可思议。”
达布兰是一个很思想的孩子。在中国三年期间,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勤工俭学,回到吉尔吉斯斯坦后,邹淑娟帮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现在买了新房子,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住在一起,达布兰在中国公司一直工作至今。
达布兰只是邹淑娟十年执教中帮助过的一个孩子,对她来说,从他们成为自己的学生那一天开始,便成了她的牵挂。如今,很多学生都已经走向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让她最欣慰的。
学汉语改变了不少孩子的命运,同时也给邹淑娟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在这里的十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非常适应。学生、朋友们把我当成家人一样。”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年的积累,已经离开讲台的她还愿意继续留在这里。不久前,达布兰给邹淑娟打了个电话,告诉她:“邹老师,您的第二个孙子出生了。”
上一篇:新疆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代表团莅临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参观访问
下一篇:中吉师生共庆春节 “吉国style”春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