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16年08月16日  信息来源:人大国发院   字号:

丝路新观察网8月16日电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发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能源中心)举行“中俄能源合作:过去、现在和未来”专题研讨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能源系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本亚太能源研究中心团队负责人谢尔盖•波波夫博士做关于中俄能源合作历史与近况的主旨发言。研讨会由国发院能源中心副主任、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主持,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石油集团及人大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波波夫博士首先讲述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就成立了合资石油公司,共同开发新疆油气资源。这一时期的合作内容以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为主。双方的合作主要涉及油气和核能领域。随后他论述了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波波夫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苏联开始考虑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90年代两国确立了一系列能源合作机制和框架,随后跨境管道建设、能源对中出口、核电站建设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内容。现在,能源贸易的去美元化成为两国间能源合作的新内容。俄罗斯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电力和核能进口来源地。他预计2016年俄罗斯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关于两国能源合作的未来,波波夫指出,在合作的项目上,中俄可以期待的是亚马尔的LNG项目和鄂霍茨克海域的大陆架开发项目。俄罗斯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生产基地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沿岸和北极地区。除油气合作外,可再生能源也可以成为两国合作的主要领域。此外,煤炭技术和核技术的开发利用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波波夫认为中俄合作未来的合作将更注重机制合作,包括建立良好的财务机制、研发和信息服务体系。

中国前驻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大使姚培生对波波夫的发言做评论。他指出,中俄贸易中能源产品的比重非常高。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额占其总额的70%。中国对俄的大部分直接投资也都投向了能源产业。他强调中俄间具有很强的能源互补性,这是推动两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原因。但多年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缓慢,根本原因是中俄间仍缺乏互信。

中石油集团国际合作部王海燕指出,中俄天然气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交易价格。这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到价格的评估体系。中国受国内市场的价格承受力的制约,而俄罗斯看重对华与对欧天然气出口收益的平衡。他建议俄罗斯应降低对中国市场过高的价格期望,同时两国共同努力进行能源合作模式的创新,提升合作层次。

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指出,在能源一体化合作方面,苏联时期的经互会模式在缓解能源价格波动冲击方面有独特有益的安排,值得借鉴。中俄能源合作过分看重价格因素,反而扭曲了价格的作用。中国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型,资源的开发将更多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际上,俄罗斯在资源开发中已经坚持生态的保护和转型,但有时这一标准坚持过高反而成为其能源发展的障碍。俄罗斯自身的能源消费市场萎缩也将成为其能源发展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其人口在可预测的未来依然会大幅萎缩的背景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蔡林指出,人口危机有可能导致能源市场萎缩,这种情况不仅在俄罗斯存在,中国也面临同样严重的问题。此外,中国的人口分布将更加集中于东南沿海,这对于能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结构均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依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是未来长期中国能源的基础。中俄应该加强煤炭相关的科研和产能升级领域的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扬指出,中俄能源合作面临两个挑战:其一是两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充分开放,其二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徐洪峰指出中俄能源合作的全球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加是俄罗斯的竞争压力加大。全球能源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这种特征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程春华指出俄罗斯存在严重的经济民族主义。对外能源合作极易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中俄能源合作需特别警惕相应的政治风险。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参与协办。



上一篇:土耳其大使:旅游业将结合“一带一路”不断升级
下一篇:新疆玫瑰花产业发展壮大出口中亚市场
(作者:佚名 / 编辑: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