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支撑力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力效果

时间:2016年04月08日  信息来源:不详   字号:

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支撑力渗透率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力效果(二)

一、丝绸之路是以精神文化铸就了辉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各个国家联合申遗的表述,是这样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因此,丝绸之路(Silk Road)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中国西汉王朝汉武帝时的大臣张骞首次开拓了“丝绸之路”,中国东汉王朝时的封疆大吏班超大将军经营西域,再次打通、延伸了“丝绸之路”。接着,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以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了中国的丝绸,把“丝绸”的美好历史记忆凝聚在“丝绸之路”上面。

西汉时期由于张骞首次打通了丝绸之路,被古人称为“凿空之旅”,也就是首开历史的先河,填补了各个国家礼尚往来的空白。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率领军队打退匈奴的袭扰,又一次重新打通了隔绝58年的西域通道——丝绸之路。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中兴王朝东汉的首都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从公元1世纪一直到21世纪今日的完整“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例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将自己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在这种意义上,概括地讲“丝绸之路”就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它从来没有依靠富丽堂皇的宫殿房地产来形成生命力,它是公元2世纪初年就依靠民族精神打通了亚洲、非洲、欧洲商业往来的商业文明之路,是民间化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人口流动现成的。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正式进行了这样的学术性命名,确认丝绸之路(Silk Road)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并不是中国人习惯性的把新疆地区叫做西域。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载体是丝绸,而丝绸并不是出产地在中国的西安之类北方地区,它是古代中国长江流域的土特产,也是高档次的奢侈品。因此,丝绸是中国南北方经济连通性的标志性产品,是沿着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公元589年~896年)“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绸之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的“丝绸之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的“丝绸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的“丝绸之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洛阳、长安以西所经路线又分3线:

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往东延伸至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丝绸之路”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是中道,然后是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中国东汉王朝时期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为“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再到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

“丝绸之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③“新北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由于中国大陆的战火纷飞,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开始陆陆续续的南移,上述的陆地“丝绸之路”不断萎缩,被“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而代之。“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很早就起始于中国的秦汉王朝,兴于隋唐王朝,盛于宋元王朝,明王朝初期达到了顶峰,明王朝中叶因为“海禁”而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泉州、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王朝一直到唐、宋王朝,都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王朝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王朝时代成为东方第1大港。

(未完待续)



上一篇:新疆霍尔果斯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单日通关量破两万
下一篇:吉尔吉斯十日游第6日 东干人的婚礼.加加林营地
(作者:徐群贵 / 编辑:tsk)